今天看到一則新聞,5歲的小男孩出現(xiàn)“脾衰竭”,由于孩子脾胃不舒服前往醫(yī)院就醫(yī),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后來得知,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孩子由爺爺奶奶照看,老人擔心孩子吃不好吃不飽,盡量變著花樣讓孩子多吃飯,如果感覺孩子吃得少,老人就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飯吃,久而久之,孩子出現(xiàn)“脾衰竭”的情況,本來老人是一番好意,結果卻發(fā)生這樣的事情,讓老兩口自責不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對于任何人都很重要,如今,獨生子女的家庭居多,誰家也快將孩子捧上天了,如果是媽媽自己帶孩子,一日三餐更是精心料理,但如果是老人帶孩子,由于老人的做飯方式很難改變,沒有那么多花樣給孩子換著做,導致孩子脾衰竭。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孩子小時候的場景,是不是都有被老人追著喂飯的習慣,可以說這是大多數(shù)家庭的常態(tài),有一種餓叫“爺爺奶奶覺得你餓”。
讓人深思的是,5歲的孩子為何不能自己吃飯呢?難道自己不知道饑飽嗎?顯然,爺爺奶奶喂飯已經成了習慣,孩子很少主動去吃飯,對老人喂飯的依賴性較強。不得不說,老人過于寵溺孩子了。
其實,孩子到了8個月左右時,就會對吃飯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和欲望,無論是父母親自帶還是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就應該放手讓孩子獨立吃飯,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滿身滿臉都是飯粒,很多家長就看不慣臟兮兮的孩子,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斥責,這勢必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和一定的束縛,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吃飯的快樂從何而來?
其實,在網上看到很多外國的小朋友從小就特別自立,不由得引發(fā)我們的思考,“中國式喂飯”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吃飯量也有所差異,大人喂孩子飯不能準確把握小孩的飯量,經常喂得過多,導致孩子本來就小的胃部承受巨大負擔,導致腸胃功能變弱。
那么,怎樣才能讓寶寶順利地自主進餐呢?除了抓住自主進食的敏感時間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的用餐儀式感,讓孩子從內心重視吃飯這件事,在這一點上,說說我的做法,我當時給孩子買了寶寶椅,讓他坐下的高度和大人保持一樣,這個時候,孩子看著大人吃飯,也就意識到了自己也該吃飯了,讓幼小的心靈充滿期待。
其次,不要因為吃飯給孩子獎勵。個別家長喜歡用玩具或者獎懲措施來引導孩子吃飯,吃好飯就買玩具或者帶你出去玩之類的條件,這種獎勵方式讓吃飯變了性質,吃飯本來就是每個人的生存需求,不能將其建立在獎勵之上。
再次,讓孩子在吃飯時養(yǎng)成專心的習慣,吃飯就是吃飯,別一會吃飯一會跑出去玩,沒一點規(guī)矩。這個時候,父母就要當好孩子的榜樣,在吃飯的時候沒特殊事情不要玩手機,更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看平板的習慣。如果因為孩子坐不住,讓他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飯,以后再想讓他進食就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