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最近,BBC播出了一部紀錄短片。這一切,有關于美國的一個領養(yǎng)家庭,而這家人女兒的故事,還要從22年前說起……
?
1995年,8月19日上午,錢粉香躺在京杭運河的一條小破船里,她快要生了。
旁邊是她三歲的大女兒和她婆婆,她丈夫徐禮達在船外燒開水,水煮沸后,他將一把剪刀放進去消毒。
兩人原本沒想到第二次生孩子會是這種境地。
徐禮達24歲,是蘇州人,他在16歲時離開家鄉(xiāng)的小村莊,獨自一人到杭州打工干活。
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撿垃圾,在起早貪黑干了幾年后,他湊夠一筆錢回鄉(xiāng),然后和同村的錢粉香結婚。
為了更好的生活,兩人繼續(xù)在杭州工作,住在城邊緣一個農(nóng)民工聚集區(qū)里。
在這里,他們的大女兒出生了,幾年后,因為有了余錢,他們打算給女兒再生一個弟弟妹妹。
兩口子交不起罰款,想來想去,覺得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們生二胎,也不敢去醫(yī)院,
于是跑到妹妹家的船上,住了6個星期,準備自己接生。
妻子生產(chǎn)時,徐禮達用剪刀剪斷臍帶,“手術”中出了點問題,胎盤掉不下來,幸好附近有一個小診所的醫(yī)生過來幫忙。
孩子很健康,是個女孩,他們給她取名叫‘靜芝’。
生下來怎么辦呢?
徐禮達思來想去,覺得二女兒被找到只是遲早的事,他們只能送養(yǎng)。
于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凌晨,徐禮達抱著熟睡的靜芝,來到蘇州的三元二村菜市場。
他走到一個修自行車的店鋪的門前,把孩子放下來,然后留了張字條,走到100米外的銀行拐角處等著。
等啊等啊,他聽到女兒突然開始哭,他明白女兒被人抱走了。
這就是靜芝,她現(xiàn)在還有個英文名叫Kati Pohler。
住在美國密歇根哈得孫維爾市的Ken Pohler和妻子Ruth有兩個兒子,他們想生第三個,但努力了好久沒生出來,于是他們決定領養(yǎng)。
他們對領養(yǎng)國家沒什么特別的需求,不過最后還是選擇了中國,因為他們有個親戚的老公是華人,人很親切友善。
Ruth的姐妹也是一個被領養(yǎng)的中國孤兒,這兩層關系讓他們對中國有更多的親近感。
于是,在1996年的夏天,Pohler夫婦在一家美國大型的國際領養(yǎng)機構的帶領下,和另外9對美國夫婦來到蘇州福利院。
在這里,他們遇見了可愛的靜芝。
很快,領養(yǎng)手續(xù)完成。 Pohler夫婦給靜芝取名叫Catherine Su Pohler,小名就叫Kati。
在回去的路上,他們發(fā)現(xiàn)福利院的阿姨給的一堆文件中,有一張古怪的字條。
福利院的阿姨說這是孩子的親生父母給的。
里面的內(nèi)容,由翻譯念給他們聽….
小女靜芝于公元一九九五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出生于蘇州,因家境貧寒和世事所迫,萬般無奈棄小女于街頭。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勝感謝小女再生父母救命之恩,天若有情,人若有緣,于十年、二十年后七月初七上午相逢于杭州西湖斷橋之上。
狠心父母跪拜,農(nóng)歷七月二十九日晨。
Pohler夫婦聽著很感動,他們記下了這個約定,但并沒有告訴Kati。
就這樣, Kati在密歇根非常普通、快樂、健康地長大。
她住的地方是7000人的小城,絕大多數(shù)都是白人,因為外貌原因,自然而然的,她知道自己不是親生,而是被領養(yǎng)的。
雖然如此,小時候的Kati并沒有對自己的過去有太多好奇,她喜歡密歇根,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游戲,唱歌,運動神經(jīng)也超好,還會拉小提琴,養(yǎng)父母驕傲地把Kati每次得獎的照片都掛出來。
在這里,一家人的關系都非常緊密。
然而,Kati有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么? 有過,童年時Kati唯一一次問養(yǎng)父母自己到底來自哪里,是5歲時。
“那次在教堂,Kati突然問我,‘我出生在哪里?和媽媽你出生在同一個地方嗎?’”
“然后我說,不,你和阿姨出生的地方是一樣的,在中國。但是你來自我的心里,你出生在我的心里?!别B(yǎng)母Ruth在BBC的紀錄片中說,她哽咽著。
“聽到后她就跑到別處玩去了,她覺得沒啥,挺開心的?!?/p>
Kati記得,自己小時候喜歡到處亂爬,亂翻箱子、桌子,曾經(jīng)幾次把自己的領養(yǎng)證書翻出來。
她也看到了生父母留的字條,但因為完全看不懂中文,她就沒關心。
時間一晃,2005年,是當初留下字條里約定的“10年后”。
徐禮達、錢粉香把這個約定看得很重,徐禮達覺得,自己當初寫的話很真切,看到字條的人應該會所有觸動,讓女兒和自己見見,或至少,父母一方過來和自己見見。
于是,在2005年七夕節(jié)那天,他和妻子早上7點,坐在西湖斷橋的橋頭等候。徐禮達做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靜芝”兩個大字。
他倆盯著每一個過路人,尤其是帶著小孩的。
兩口子等啊等啊,七夕那天走過斷橋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人在自己面前停下腳步。
兩人的心越來越沉,其實從理性上,他們知道在橋頭等人成功的概率不大,鄰居們都笑他們傻,說對方父母是絕對不可能過來的。
但他們就是想試試。
到3點半左右,兩口子又熱又饑又渴,還是沒有人來。
他倆徹底失望了,在斷橋等待10年未見的女兒,這本身聽上去就像個奇談。
兩人一身疲憊的回家,晚上飯也沒吃,心事重重地睡了。
可當時夫妻倆不知道的是…..就在當時兩人離開斷橋的幾分鐘后,有一個名叫Annie Wu的女人急匆匆地走上斷橋,她就是來找他們的。
Annie Wu是Pohler夫婦的朋友的朋友,是的,Pohler夫婦也沒有忘記10年斷橋之約。
他們和一個經(jīng)常來中國做生意的朋友說了此事,對方說自己可以幫他們找人,他就找到了這位吳女士。
Pohler夫婦的打算是,讓吳女士和Kati的中國父母見面轉(zhuǎn)達一個口信,告訴他們Kati生活在一個幸福富裕的美國家庭,他們很愛Kati,這就足夠了。
Pohler夫婦沒有把事情告訴Kati,他們覺得孩子當時才10歲還太小,不應該把她牽扯進來。
然而時間的千差萬錯,在七夕的那天,當吳女士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中午了。
她開車迅速趕到斷橋,到那已經(jīng)是下午3點40左右。
當時吳女士和哥哥舉著一張印著徐禮達親筆字條的復印紙,在斷橋來回走。
兩人尋找了將近2個小時,都沒有找到徐禮達、錢粉香。
吳女士和哥哥也是又急又累,剛好,吳女士聽說在當天,有浙江電視臺的人在斷橋做七夕專題報道,于是想去電視臺尋人,碰碰運氣。
在下午5點半,當浙江電視臺錢江都市頻道《范大姐幫忙》的工作人員回來時,門衛(wèi)大爺攔住他們,說有對姓吳的兄妹求助。
吳女士把事情原委告訴工作人員,所有人都很吃驚,一行人又重新回斷橋?qū)と?、采訪。
但就算全工作組的人來幫忙,路人們都說“沒看見”、“沒印象”,到天黑都一無所獲。
人們絕望了,吳女士也開始懷疑,Kati的中國父母到底有沒有過來。
可萬萬沒想到,第二天,當電視臺的人在剪輯《范大姐幫忙》昨天剛拍的外景時,在一段半秒不到的畫面里,一對中年夫婦背靠背坐在西湖邊,低著頭,其中中年男子的胸前掛著塊牌子,上面清楚地寫著“精芝”兩個大字!
這個無意中拍到的畫面讓工作人員都驚叫起來,簡直太巧合了,他們又找警方求助,但因為夫婦倆坐的地方是監(jiān)視器的死角,沒有找到更多信息。
電視臺很激動,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尋親新聞,2005年那會,媒體開始大量地報道,最后其他媒體跟進……一時間在網(wǎng)絡上也是挺火爆的一個消息。
然而,徐禮達、錢粉香沒看到這些新聞,但因為幾乎所有親友都知道兩人在尋女,一個朋友看到后,馬上打電話告訴他們。
得知新聞的他們,兩口子沒想到自己真的有這般運氣。
很快,他們通過電視臺和吳女士聯(lián)系上,吳女士給他們轉(zhuǎn)交了一封Pohler夫婦手打的信。
信里的內(nèi)容寫得比較模糊,說了女孩現(xiàn)在的名字叫什么,說她和全家人住在密歇根,說她小小年紀有關節(jié)炎,還有全家人都很愛她。
Pohler夫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也沒有給出聯(lián)系方式,但他們給了一張Kati的照片,笑得甜美可愛。
徐禮達說,這就是靜芝,就是自己女兒,和她媽媽長得真像。
夫妻倆把照片掛到自家墻上。
故事到這兒,似乎已經(jīng)是一個圓滿的故事,
兩口子被人們請上電視臺,述說自己的故事,也說了對女兒的思念。
但當新聞還在報道的時候,突然,徐禮達發(fā)現(xiàn),吳女士聯(lián)系不上了。
因為當時Pohler夫婦覺得,兩家還是斷了聯(lián)系比較好。
“當聽說這件事成為了中國的新聞后,我驚呆了?!盞en Pohler在BBC紀錄片中說。
“對我來說,是害怕。”旁邊的Ruth Pohler說道。
“她才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啊,我可不想一個她根本不認識的人,從中國跑過來和她說,‘我們是你的親生父母?!矣X得她對這個消息沒準備好。”Ken說。
“我的恐懼是….我可能失去我的女兒?!盧uth說,“媒體報道得那么多,他們就可能…把孩子要回去,因為他們現(xiàn)在都知道她父母是誰了。她是我的女兒啊,是我領養(yǎng)了她!所以我不希望…有任何…聯(lián)系?!?/p>
Pohler夫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吳女士,吳女士尊重他們的選擇,于是她把自己的電話號碼換了,不管是徐禮達還是媒體,都再也找不到她。
找不到她,就找不到Pohler夫婦,也就找不到靜芝。
一切的線索又全斷了。
兩口子不知道對方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依舊想見女兒一面的他們,選擇一個笨辦法:每年的七夕,仍然在西湖斷橋等待。
徐禮達站在湖邊,一等就是一天,他仍然懷有希望,就這樣,每年七夕的等待,他們一等就等了下一個十年。
而這整件事情出現(xiàn)重大轉(zhuǎn)折,是在幾年前,一個叫Changfu Chang的美國華裔制片人在做一個關于中國孤兒國際領養(yǎng)的電影。
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有對中國夫婦,年年七夕節(jié)在斷橋等女兒,這個故事讓Changfu Chang非常著迷。
他來到西湖找到了找到了徐禮達兩口子,對方把身上僅有的線索,也就是Pohler夫婦那封手打的信給他,希望能幫忙找到。
制片人通過在網(wǎng)上搜索,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在線留言板。
這個留言板的用戶全是領養(yǎng)中國孤兒的美國人,其中有一人提到,自己女兒年紀很小就有關節(jié)炎,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還提到,自己的女兒領養(yǎng)自蘇州的福利院。
沒錯,就是這么巧,這個人發(fā)帖的人,就是Ken Pohler。
制片人激動地和他聯(lián)系,但對方很有些抗拒,一直過了好幾年,制片人才說服Pohler夫婦,自己真的沒有別有用心,只是想讓Kati和她親生父母見此面,然后自己拍個紀錄片。
Pohler夫婦為什么漸漸被說服了呢?一方面,是Kati已經(jīng)成年了;另一方面,是她在前一年,開始問起自己的過去。
是的,在Kati已經(jīng)21歲時,她才知道這20年里發(fā)生的事。
那會兒,Kati準備去西班牙當交換生,她收拾行李的時候想,西班牙人肯定要問她,她這些年當美國華人的經(jīng)歷。
于是她隨口問了養(yǎng)母一句,自己到底來自中國哪里,養(yǎng)母Ruth說:“Kati,有件事我得告訴你。其實…我們知道你的親生父母是誰?!?/p>
Kati徹底震驚了。
知道親生父母的名字后,她上網(wǎng)找到了關于他們的新聞,和一部講述他們故事的紀錄片,Long Wait For Home。
這部片子是Kati在大學里看的,她在圖書館里哭得一塌糊涂。
第一反應,是她對養(yǎng)父母的憤怒,她感到自己被蒙在鼓里這么多年,為什么不早一點告訴她?
養(yǎng)父Ken Pohler的解釋是:“作為養(yǎng)父母,我們無法知道,孩子是想知道這些信息,還是不想知道?!?/p>
“我明白他們的邏輯。”Kati說,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壞邏輯。他們總是說,我們得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blabla,但我覺得這事兒根本不存在一個‘準備好了’。如果我問得早點,他們可能會早說。但在我們家里,我們根本不談領養(yǎng)的事?!?/p>
無論如何,現(xiàn)在一切已經(jīng)知曉,Kati也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她決定自己來到中國,和親生父母相見。
她聯(lián)系上制片人,然后先搬到江蘇,等待著2017年七夕節(jié)的到來。
對她來說,她還得緩一緩,內(nèi)心還有很多情感沒有消化。
而制片人覺得,七夕節(jié)給等待多年的徐禮達、錢粉香一個驚喜,是再好不過的。
兩口子原本也是不知道這件事,但沒想到失音多年的吳女士主動聯(lián)系他們,告訴他們女兒已經(jīng)回國了。
兩人高興地趕到蘇州去見女兒,但因為紀錄片制作組說,為了足夠的戲劇性,第一次見面必須在七夕的斷橋。
好吧,等就等吧。
終于,在2017年的七夕節(jié),兩口子帶著他們的大女兒,和Kati相見了。
“我終于見到你了!媽媽對不起你啊,對不起……”錢粉香撲到她身上哭。
父親要冷靜很多,姐姐在一旁安慰母親。
倆夫妻帶著Kati買菜、放鞭炮,給她做好吃的。
她在家里住了兩天,和姐姐住一屋,“沒想到我還有個親生姐姐,感覺太神奇了!”
Kati感覺又激動,又怪怪的。
因為她根本不會說中文,父母也不會英文,交流很困難,都靠翻譯。
還有文化上的隔閡,比如父母總是拉著她的手說,“你太瘦了,得多吃點兒?!?/p>
然后給她夾菜,甚至喂她。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多年沒照顧我,所以得補償一下?!?/p>
第二天,中國父母帶著Kati去看了當年丟她的地方,一路上說了很多對不起。
“他們真的只是想要得到我的原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這么想,但對我而言,我真的不覺得他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可以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他們是真的沒辦法?!?/p>
在短短的時間里,Kati盡量制造和親生父母的聯(lián)系,她給親生父母拉小提琴。
生父徐禮達還掏出一個紅紙包,說這是20多年來給Kati攢著的壓歲錢,姐姐得到的多少,她就得到多少。
這些對她來說,都是很神奇的體驗。
Kati還帶著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視頻見面。
這次見面,也打消了養(yǎng)父母心底隱隱的焦慮。
“我就是為她開心,我沒有失去任何東西。”養(yǎng)父Ben在紀錄片中說。
“我很為她高興,看到她走到這一步,終于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别B(yǎng)母說。
Kati只待了兩天,臨走時,全家送行。
Kati拍著生母的背,“我可以看到,他們這些年受了很多苦,但這段經(jīng)歷對我而言,是內(nèi)心圓滿了?!?/p>
回到美國后,她和養(yǎng)父母、哥哥們也都來了一個深情擁抱,他們歡笑著。
愛是不會改變的。
Kati希望不只是和中國父母見一面,而是以后都可以長期有聯(lián)系。
她開始在大學努力學中文,而生父徐禮達,開始每天按時給她發(fā)“早上好”和“晚安”的短信。
在未來,Kati希望兩家能面對面,來一個大團圓。
在這段被拋棄、被領養(yǎng)、被隱瞞的經(jīng)歷中,很難細數(shù)誰犯錯,但對Kati而言,現(xiàn)在的她能感到的是兩邊的愛,也許這就夠了…..
網(wǎng)友評論
夜白不止一米六:是個兒子怕是傾家蕩產(chǎn)也得留著。
lefish1222:養(yǎng)你的才是真的父母,只生不養(yǎng)的不配做父母?。。。?!
一攬眾胸?。河H父母也沒有要求女兒什么啊,女兒呆了幾天就回養(yǎng)父母那里去了,搞不懂罵什么。
_一條咸魚熊_:評論里有人搞不懂罵什么,當然是罵他們遺棄女嬰啊,這跟他們要不要女兒回來有什么關系,再加上他們真的要求女兒回來他們也不配啊。
一片青山映斜陽:既然當初遺棄了自己的孩子,我認為就沒有什么資格再去找了,再說了,現(xiàn)在沒有要什么,以后也一定不會嗎?
Rrrabbiest:對啊,當年寫的字條也很歉疚,自己條件好了之后也沒有想過說把女兒爭過來,只是想見她一面補償一下,我覺得這一家其實已經(jīng)挺好的了。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hereinuk)、杭州交通91.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