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曾經(jīng)是唐太宗李世民非??粗氐膬鹤?。
小時候的他,聰明可愛,上進好學,讓大臣們連連贊揚,讓李世民頗為驕傲。
同時又因為是嫡長子,八歲時,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
可是隨著慢慢長大,李承乾又身有腿疾,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李承乾漸漸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他不再聰慧好學,而變得陽奉陰違,行為不端,同時敏感多疑,動不動就想派人刺殺別人。
俗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b>身為太子的李承乾,還沒等災殃降臨,就因為“犯事”被李世民從太子位置上拎了下來。
而一向名不見經(jīng)傳的皇九子李治,卻“白白撿了個大便宜”。
02
大唐武德二年,在一代賢后長孫皇后的產(chǎn)房里,一個小嬰兒呱呱墜地。
這個小嬰兒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從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取名為李承乾。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改元貞觀不到兩個月,當即封時年8歲的李承乾為當朝太子。
從幼時起,李承乾是聰慧好學、德才兼?zhèn)?,史書記載李承乾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貌、仁孝純深”,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優(yōu)秀,非常符合一代優(yōu)秀儲君的典范,這讓李世民頗為滿意。
李世民也將這位嫡長子作為下一任繼承人培養(yǎng),給他選了德高望重的老師們,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征等初唐名臣,讓他們來悉心教導太子。
太子李承乾早期尊師重教,為人頗為穩(wěn)重,李世民也常常把一些朝政事交給他,也能處理得很好。
然而,從貞觀十年開始,李承乾的性情就發(fā)生了大變,很多史料記載大多偏于負面。原本穩(wěn)重懂事的太子,忽然變成了一個性情乖戾的人,做了許多荒唐事。
比如他開始蓄養(yǎng)男寵稱心,甚至寵愛到一起吃飯、一起睡覺的地步。唐太宗知道了這事非常生氣,一怒之下處死稱心,而李承乾卻因此大受打擊,甚至在宮中掛起稱心的畫像,做了稱心的雕像放在宮門前,讓宮人拜祭。
比如他開始叛逆無道,原本的尊師行為消失不見,他變得越來越叛逆,面對老師們的建議和批評,他再也不能謙虛聽取了,反而憤怒地想要殺掉老師張玄素。
更過分的是,他還常常在東宮模擬突厥人的行為,抽出佩刀割羊肉吃,大聲對別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種話。這樣的肆無忌憚和瘋狂無度,儼然與昔日的穩(wěn)重太子判若兩人。
03
讓李承乾失掉皇位的直接原因,是懷疑弟弟李泰威脅自己的太子位而刺殺,進而逼宮謀反。
雖然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可同樣是皇后所出的嫡子,除了他,還有兩個人,分別是三子李泰和九子李治。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尤為寵愛三弟李泰,而這種寵愛在李承乾看來,絕對是危險的信號。
李承乾自知自己的荒唐行為讓老爹失望,一旦自己被廢,那么下一個被立為太子的,就數(shù)李泰可能性最大。
出于對自己太子位的捍衛(wèi),李承乾再也不顧手足之情,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去刺殺李泰,鏟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一母同胞。
然而刺殺失敗,李承乾越想越不放心,他既害怕李泰向李世民告狀,加劇自己被廢,又害怕李世民知道了這事,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于是,心一橫,索性效仿老爹吧,逼宮。
當然,他的謀反再次失敗,被李世民鎮(zhèn)壓。謀反逼宮這問題本是嚴重的,可畢竟是自己的嫡長子,李世民還是心軟,將他貶為庶民,相關(guān)參與其中的大臣們也被斬盡殺絕、處理干凈,這事就算那么過去了。
可兩鬢斑白的李世民再立太子,回想起這事,想必也不禁會無限后悔:好好一個孩子,是怎么變成這樣的?
04
或許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太子這個身份的壓力。李承乾8歲就當上了太子,那時他爹剛當上皇帝,而初唐時期大局并不穩(wěn)定,開創(chuàng)貞觀盛世也是后期的事。李承乾小小年紀,就被強行扶上了那個位置,被無數(shù)直言進諫的大臣和老師告誡:你是未來的儲君,你應(yīng)當承擔更多責任。
所以年少時的他,是很懂事也很努力的,但他的努力卻并沒有被看到,只被他爹李世民和一眾大臣們視為理所當然,他做好事情是應(yīng)該的,如果做錯就是應(yīng)該責罰,包括我們后世在討論起他時,第一想到的是他未來儲君身份,而忘記了他也是個孩子。
更何況,他還不是個完全健康的孩子——他有腿疾。可以想象到他身處太子這個位置,李世民和大臣們都對他期望很高,而“腿疾”卻成了他的缺陷和軟肋,再加上其他孩子對他的冷嘲熱諷,心理問題不知不覺滋生出來。
尤其是后期他變得叛逆而癲狂,對男寵稱心“不正?!钡膶檺郏袷且环N宣泄的突破口。而他覺得李泰是危險的,大概率是敏感察覺到了李泰對自己的威脅和攻擊性,李泰有這個想法和表現(xiàn),才會讓李承乾尤其戒備與警惕。
05
而皇九子李治,則純粹屬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無辜型選手。
雖然廢了太子李承乾,按理說李世民那么寵愛三子李泰,應(yīng)該把皇位順其自然地給他才對啊,可結(jié)果并沒有。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jīng)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b>
李世民這句話說得特別有智慧,選擇李治成為他的下一任接班人,也是保全三個兒子比較好的一個決定。
李泰或許是有當太子這個想法的,如果廢了李承乾,緊接著立李泰,旁人就會以為太子這個位置,可以通過算計謀劃得來,會給其他人立下不好的榜樣,更何況李泰一旦成為太子,被廢為庶民的李承乾,也必然不得好下場。
只有皇九子、也就是最后一個嫡子李治成為太子,才能保證他們兄弟能相安無事。
或許,這就是李世民的“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