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家法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家法中,最有名的當屬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它是由顏之推開“家訓”之先河,編纂而成。
顏之推,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他少年得志,十九歲任國左常侍,但由于身處戰(zhàn)亂紛爭、朝廷更替頻繁的南北朝時期,從而有著歷任南梁、西魏等朝為仕,三為亡國之人的經(jīng)歷,決定了他有著強烈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心愿,并寄托于后世身上,由此作書《顏氏家訓》,“欲當好官,莫如正家”。
《顏氏家訓》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為序致、教子、兄弟、治家、風操、慕賢、勉學、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等。該書雖然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jīng)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但更多體現(xiàn)了在中國傳統(tǒng)家國一體思想下,以通過個人修身、齊家所擔負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因而,《顏氏家訓》按照“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的要求,將國家思想體現(xiàn)在治家理念之中,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以《顏氏家訓》有著較多反映傳統(tǒng)政德文化思想的內(nèi)容。
1.勤學
勤學是中國傳統(tǒng)官員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所以《遜志齋集》就強調(diào):“賢者由學以明,不賢者廢學以昏?!庇纱丝梢姡t能的人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將內(nèi)心理念轉(zhuǎn)化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這是因為通過學習能夠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皩W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同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就強調(diào):“自古明王圣帝,尤須勤學,況凡庶乎!”古代帝王都努力學習,況且我們這些平常人。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開發(fā)了心智,提高認識和行動的能力,“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另一方面,讀書學習使人更加身懷天下,“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p>
2.自律
自律在中國傳統(tǒng)政德文化中就是為官者嚴格要求自己。《尚書·伊訓》就指出,“與人不求全,檢身若不及?!边@表示與人不求全責備,約束別人唯恐不及別人。對于約束和要求自己的態(tài)度則是,“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额伿霞矣枴分赋隽俗月蓪θ擞绕鋵ψ龉贋槿说闹匾?,強調(diào):“自律: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嚴也,然有官守者,則當嚴于士焉;有言責者,又當嚴于有官守者焉。蓋執(zhí)法之臣,將以糾奸繩惡,以肅中外,以正紀綱?!弊x書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做了官以后,更要嚴于律己。靠道德規(guī)范,也要靠法律準繩。
3.節(jié)儉
注重節(jié)儉是古代政德文化對官員個人生活的基本要求?!赌印まo過》就強調(diào):“儉節(jié)則倡,淫佚則亡?!笨梢哉f,節(jié)儉對家對國尤為重要,“一人知儉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
《顏氏家訓·治家》篇中則強調(diào)持家要勤儉節(jié)約,批評那些奢侈和吝嗇的行為,“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衷疲骸缬兄芄胖?,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粍t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不奢,儉而不吝??梢??!鳖佒铺岢觯骸叭缒苁┒簧?,儉而不吝,可矣?!边@句話是指能夠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儉而不吝嗇,就可以了。同樣,《顏氏家訓》指出,如果保持樸素的生活作風,就必須善于節(jié)制欲望,才能知足常樂。在《顏氏家訓·止足》篇中強調(diào):“《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惰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p>
4.重義
重義輕利是當官為政者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和操守。張養(yǎng)浩在《三事忠告》中就指出了:“不競:夫利之與義,勢不并處,義親則利疏,利近則義遠。況為民師帥,而專務于利,其聚怨納侮,視市井小人不若也。故君子之從政也,寧公而貧,不私而富;寧讓而損己,不競而損人?!边@里指為官者不能與民爭利,不損人利己、不見利忘義,必須做到道義至上,以義為先,否則,為官者就不是“大人”“君子”,更沒有“士君子”之道了。正是基于這種義利觀,“從仕者,宜假此以行道也。道不行而富貴利達者,古人以為恥,而不以為榮”。所以,做官應憑靠道義而進,不以追求富貴利達為榮?!额伿霞矣枴芬舱J為做官者要謹守正道、推崇德行,不要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君子當守道崇德,蓄價待時,爵祿不登,信由天命。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通過不擇手段獲得名望與官職,這與偷盜食物來填飽肚皮,竊取衣服來求得溫暖有什么區(qū)別?
5.務實
務實是傳統(tǒng)政德所強調(diào)的官員必須專心致力于事務,做到辦實事,以恪守自己的職責?!秶Z·晉語四》就認為:“華而不實,恥也。”官員只有講求實際才能為人所信服,“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只有辦實事,才能堪當大任?!额伿霞矣枴芬惨恢弊⒅貏諏嵉募医蹋瑥亩囵B(yǎng)后代具有務實的居官品德?!额伿霞矣枴ど鎰铡肪驼J為,君子立身處世,貴在能夠?qū)ε匀擞幸嫣?,不能只會高談闊論,否則就會浪費國家資財,“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還必須將學習的知識用于實際事務,“吾見士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總之,為人處事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實至名歸。對于官員來說,腳踏實地的做法就是在職位上盡職盡責?!皣貌?,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jīng)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絕有謀,強干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jié)費,開略有術(shù),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于六涂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來源:微信公眾號“福建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