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講的是格物致知什么意思,以及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相關(guān)的知識,如果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不要忘了將本文分享給朋友。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wùzhì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nèi)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F(xiàn)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guān)于“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xiàn)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于現(xiàn)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chǎn)生的影響。
擴展資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diào)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好品德,品德修養(yǎng)好后才能調(diào)整好家族,家族調(diào)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該詞語出自《禮記·大學(xué)》。
格物致知解釋
格:推究;致:求得。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出處
詞語的出處是《禮記·大學(xué)》,原句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把萬事萬物認識、研究透徹之后知識自然就得到了。)
格物致知是誰提出的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xué)》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后,以至于今。朱熹對格物致知問題有相當深的研究,對于這個問題,朱熹專門寫了一篇《補〈大學(xué)〉格物致知傳》,提出了一個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認識論綱要。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通俗解釋: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就是專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徹。
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使知道事物風(fēng)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tài)。
【出自】《禮記·大學(xu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薄八^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p>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xué)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fù)《原強》。
格物致知通俗解釋
“格物”是道德范疇,指人對物事的態(tài)度,意思為“按照一定的法則取舍物事”?!抖Y記》中的類似表達為“仁人不過(失)于物”,志士仁人不讓自己喪失在物事之中。由此才能獲得“靜心”,才能思考問題,從而在知識智慧上有所得。
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物質(zhì)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很多人的內(nèi)心失去了平靜,因而就很難在知識和智慧上有所得。
關(guān)于格物致知什么意思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的相關(guān)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