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一條關于老太太被蜱蟲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并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據多家媒體報道:這位老人在采茶時被蜱蟲叮咬,之后感染病毒,不幸去世。在老太太的家人料理完后事后,四名家人相繼出現了發(fā)燒、腹瀉等癥狀。醫(yī)生介紹,這四名家人均為新型布尼亞病毒陽性,很可能是因為接觸老太后感染。
新型布尼亞病毒是一種在中國2010年被確認的新病毒,也稱為“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蜱蟲叮咬是其主要傳播途徑,而且可以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嘔吐物等來傳染。這種疾病在2009年被發(fā)現,最初病因不明,但后來發(fā)現是一種新病毒。這種疾病最初的死亡率很高,約為30%左右,后來擴散到了中國至少15個省份以及其他亞洲國家。
目前,尚沒有特效治療方法,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已經受到了病毒學界的重視。醫(yī)生還發(fā)現,這種病毒不僅可以感染人,還可以感染動物,如狗、牛、羊等,但動物感染后不會發(fā)病。
近年來,因為蜱蟲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病例逐年增多。據報道,截至2020年7月份,我國已經報告了1500余例病例,死亡80余例,比2019年增加了不少。因此,對于“人畜共染病”,我們應該加強防范意識,要注意到:野外是有危險的。尤其是在野外活動時,要注意防蜱蟲叮咬,同時做好個人衛(wèi)生,減少感染的風險。如果有不適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
由“老太被蜱蟲叮咬去世 四名親屬感染”事件,筆者不禁再次想到“zoonosis”的譯法的不妥問題。這個問題,亟需受到學界重視。
譯法的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圖片來源:中國綠發(fā)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fā)會、綠會)周晉峰博士幾年前曾經指出,目前關于zoonosis的傳播存在不妥。我國傳播界目前將英文中的“zoonosis”翻譯成“人畜共患病”,這是不準確的。他建議:宜翻譯成“人畜共染病”更妥。別看譯法只是一字之差,但引起的直覺誤差有時候可是大不同的。
“zoonosis”這個單詞由“zoo-”(動物)和“-nosos”(疾?。┙M成。雖然許多疾病傳播都是具有物種特異性的(也就是說它們許多只能發(fā)生在一個動物物種中),但也有許多其他疾病可以在不同的動物物種之間傳播。這些由細菌、病毒或其他致病有機體引起的傳染病,它們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身體中都可以生存。有些病原生物會使人生病,但并不會讓攜帶它的動物生病。
在漢語中“患病”是指生病。然而,能讓人類生病的病原生物,在動物宿主身上,未必能引起癥狀。目前的“人畜共患病”這個譯法讓人直覺上認為是讓人類與動物同時生的病,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蝙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科學家們發(fā)現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但是毒王自身卻并不生病。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新出現的流行性疾病都是人畜共染的。與看起來健康、不似病懨懨的野生動物的“親密接觸”,完全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健康威脅?,F在很多室內動物園打出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的招牌,給兒童帶來的風險令人擔憂。
這是周晉峰博士為什么主張應該將“zoonosis”翻譯成“人畜共染病”的原因,希望能夠在公共傳播上“正視聽”,能讓公眾更易理解尊重自然,與野生動物(哪怕是看起來沒病的野生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
【參考資料】
1. 周晉峰:“人畜共患病”譯法不妥,建議譯為“人畜共染病”
2. 和訊新聞:老太被蜱蟲叮咬去世 四名親屬感染:多地開始進入活躍期
3.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
4. 南京大學吳稚偉教授團隊關于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治療研究獲突破
整理/wendy 審核/綠茵 編/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