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早
已經70歲的楊道清
穿上志愿馬甲
開始了當天的
垃圾分類志愿服務
作為有著47年黨齡的老黨員
楊道清
面對垃圾分類這個“新時尚”
一點也不比年輕人落后
2年來
在他的積極引導下
越來越多的社區(qū)居民
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列中
帶上印有“垃圾分類指導員”的紅袖章和手套,提上家里分類好的垃圾,家住濱南社區(qū)材料站的楊道清來到小區(qū)門口的生活垃圾投放點,開始了一天的志愿服務工作。
“李大姐,剩菜剩飯請投放至綠色垃圾桶,紙巾屬于其他垃圾……”
引導垃圾分類,是楊道清的主要志愿服務內容。雖然已經70歲,但面對復雜細致的分類工作,楊道清講解起來一點也不輸年輕志愿者。
志愿服務時,楊道清會一直堅守在桶邊的引導崗位上,早出晚歸。值守過程中,他還會幫忙打掃分類點周邊的衛(wèi)生,擦洗容器,撿拾漏撒的垃圾。遇到居民混投情況,楊道清會耐心地告知居民如何分類,并手把手地將垃圾重新歸類。遇到分類錯誤的,他還會記錄問題臺賬。
“剛開始分類的時候,很多都分不清,比如餐巾紙、粽子葉、玉米芯這種不太容易辨識的容易放錯。楊師傅第一時間就能指出來重新分類?!毙^(qū)居民王女士表示,日常倒垃圾時常能看到楊道清忙碌的身影,不是在幫著分類,就是在積極宣傳,常常衣服都濕透了。
“材料站小區(qū)有130戶,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老觀念、老思想,多年的混扔習慣想要一下子改過來,確實不容易?!?/p>
楊道清介紹,自己從2021年7月就加入了垃圾分類“桶邊值守”工作。作為小區(qū)的一分子,平時誰家電不通、下水道堵了等一些小問題,他都會熱心去幫個忙。“和大家熟悉了,工作也就更好開展了?!?/p>
久而久之,不少居民被楊道清的熱心之舉打動,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度與準確率有了很大的變化,該小區(qū)的餐廚分出量由原來的每日30余斤逐漸提高到百余斤。
其實,在廬陽區(qū)亳州路街道不僅有像楊師傅這樣的黨員志愿者,還有大批的青少年、“廬小志”也加入到了“志愿守桶大軍”,讓垃圾分類成為社區(qū)里的“家務事”。
廬陽區(qū)亳州路街道運用“桶邊值守”模式,由“街道+社區(qū)+物業(yè)+紅色小管家”組建的值守志愿團隊分散在各個點位,志愿者們上崗前,都會圍繞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專題培訓,強化業(yè)務技能,在明確崗位職責后,更好地發(fā)揮宣傳、監(jiān)督、服務的職能作用。
文明合肥 你我共建
合肥市七月8364場文明實踐活動來啦~
1025個!全部免費!
來源:亳州路街道、合肥晚報 | 審核:魏俊杰 | 責編:楊佳佳 徐程遙 | 校對:李婧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