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嚯y之前,一切皆是未知,對于過往的諸多惋惜,亦不敵今后將要遭遇的許多無奈。
而困難總歸是一時的,當一切塵埃落定,突破萬難走出的人,必然能夠勇往直前、光芒萬丈。昔日的余秋雨,也曾經受磨難,他曾言:“我的‘仇人名單’,有四個仇人,簡稱為‘淺芳麗莎’?!蹦敲催@個簡稱,指的又是誰呢?
余秋雨
余秋雨的成長史
1946年8月23日,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余姚縣,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和散文家,他的一生,主動充斥著許多文人該有的氣質,那份氣質,來自于自我的沉淀和社會的歷練。
余秋雨相對當時的很多人而言是幸運的,他早年有幸隨父母去往了上海,接受了相對完善且先進的教育。1963年,他順利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但入學不久之后便奔赴農村參與勞作了。
特殊時期,余秋雨的生活并不好過。人的一生何來全然的平順和安康呢?他的磨難,從少年開始,童年的幸??赡苁撬麄€童年為數不多的美好回憶。那段日子中,余秋雨痛失父親,那個宛如大山一般支撐著整個余家的男人轟然倒下,家庭的經濟情況變得捉襟見肘。
余秋雨本人也在也是多年的辛勤勞作,一雙文人的手也漸漸變得粗糙。1971年,他有幸從農場返回上海,被分配至復旦大學進行魯迅教材的編寫工作。當特殊時期過去,余秋雨的”新生”也便開始了。
多年的動蕩和磨難,令當時尚且意氣風發(fā)的少年余秋雨變得沉穩(wěn)且厚重,他已然吃盡了生活的苦楚,明白了生命之重。他投入到當代文學的學術大潮之中,其編寫的《世界戲劇學》更是成為了全國這一學科的權威教材。
1985年,余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這樣的榮譽,對他而言是實至名歸。次年,他更是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成為了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除此之外,余秋雨所獲得的榮譽更是不勝枚舉,但這一切并非其之志向所在。1991年,余秋雨選擇辭掉一切職務,一路西去,奔赴廣袤無邊的西北大草原,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亦系統(tǒng)的考察著當地屬于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
一場”尋找千年輝煌”的旅程,令余秋雨的內心得到了升華,他在期間寫下了無多作品,成為了十分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與馬蘭
少年的苦難,令余秋雨活的比許多人都通透,他的妻子馬蘭是一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他十分珍愛自己的妻子。二人在事業(yè)上也算相輔相成,馬蘭所詮釋的許多舞臺劇本,都是由余秋雨親自操刀的。他們風風雨雨,酸甜苦辣的攜手度過了彼此的大半生歲月。
對余秋雨而言,他的歲月中挫折不少、磨難不少,可人生總在繼續(xù),縱然放不下如斯多的過往,亦要學會往前看。
但是,那些昔日釀成家庭悲劇的仇人,當如何釋懷?可是,他又不愿事后罪責,禍及仇人的妻兒們,于是,他為了銘記那段歲月,給這四個仇人取了簡稱——淺芳麗莎。
此恨綿綿是否有期限?
余秋雨對于仇人名單的刪選,顯得十分慎重。他一路走來,遇到的磕磕絆絆何止一二,倘若一些過節(jié)都能算上仇恨,日子未免過分較真和難堪。于是,他對確認自己仇人名單的選擇,設定了十分嚴苛的規(guī)定。
其實,余秋雨的選擇標準無外乎三項:親人、時間以及對方的權勢地位。
為何會有這樣的標準呢?站在余秋雨的角度之上,甚至是站在一個世俗的角度上,都不難理解。
生而為人,沒人能夠做到全然的善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其中多數不過就是自身的利益。而在自身的利益當中,自然囊括了家人和自己這兩個最為寬泛的概念。
余秋雨的父親在那場動蕩歲月中不幸喪命,其的消逝,是一種毫無尊嚴的死亡,名譽的損毀,令余父很長一段時間內死后也飽受詬病,不得安息。
當時導致這一切的幕后兇手,不正是剝奪了余父的生存和名譽權利嘛,甚至是整個余家和余秋雨本人,都被牽連,飽經風霜。還有余秋雨的愛人,也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
慶幸的是,那樣艱難的歲月,已然成為過往。但世界的流淌,并不能完全磨平經歷者的傷痛疤痕,一切的事態(tài),都不是一句”過去了”便能夠消除。幕后真兇還在叫囂著,未能得到懲戒。
而當時所遭受的傷害,持續(xù)了二十年以后,至今都未能停止。余秋雨只能在午夜時分,環(huán)抱著自己,默默舔舐年少時期的傷口,無法多言,只能聲嘶力竭的吶喊,呼叫著內心中多年的不甘和苦悶。
可那又如何呢?這”淺芳麗莎”四人,身居高位,手握權勢,常人難以撼動。他們拿著手中的權柄,或依靠著背后所依仗的權勢肆無忌憚、到處作惡,毫不知收斂。
故,”淺芳麗莎”四人究竟代表的是哪四個人呢?余秋雨從未公開表達和揭露過。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十分清楚自己倘若揭露了事情的真相,將這四人多年的惡行公之于眾,該是如何的民憤難消。
并且,在憤怒之余,余秋雨也是一位理智且心善之人,他很清楚,這四人的名單一旦公開,他們的家人必然遭受牽連。
縱然其之家人可能對他們的言行毫無認知和了解,也難以善了。如此權衡之下,他才會選擇將主使、高官、主編和編劇的姓氏,用一種諧音的方式重合組合成”淺芳麗莎”四字。
余秋雨并不能坦然的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畢竟那是如此巨大的仇恨。所以,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列舉出仇人名單,將四人永遠的”關押”在內心深處,直至某一方先行離開這一人世間。
消亡,隔絕了很多東西,一方的逝去,也便代表著一種關系和情緒的消弭。
那么,余秋雨為何會想到用”淺芳麗莎”四字來羅列仇人名單呢?這要從他對一位畫家的拜訪談起。
飽經風霜的畫家和作家
多年前,余秋雨有幸拜訪了一位畫家,此人住在潺潺流水的江南人家,擁有著一間屬于自己的畫室。他去那日,畫家和他進行了一場促膝長談。
或許是聊到盡興之時,畫家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寶貝——一本陳舊的畫稿,畫稿的最后一頁,顯然是一片人名,其中有些已經被劃掉。余秋雨對此不解,畫家微微一笑,解釋道這是他的”仇人名單”。
其實,畫家和余秋雨有過相似,或者更加悲慘的經歷。其所遭受的毒打和殘忍對待,一二言難以概之。仇恨在心,如何磨滅,畫家選擇將仇人寫在紙上,冷眼旁觀著他們的起起伏伏。
畫家說,他不會主動去招惹對方中的任何一人,因為這些人沒有資格讓他使用對手的禮遇??墒牵娜松铧c毀在這些人手中,他也無法做到釋懷,在談笑間忘卻,他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自己的過往負責。
劃掉的,表示往生,而逝亡,便是對他們過往罪行最大的懲戒。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盼早到與來遲。
畫家的言語一直縈繞在余秋雨腦海中,他堅定且清澈的眼神,豁達且坦然的姿態(tài),都讓余秋雨茅塞大開。他的處境,和畫家如何之相似,那么,他也應當擬定一份仇人名單。所以,便有了”淺芳麗莎”的仇人簡稱名單。
報復是一份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難解,但仇恨并不是。冷眼旁觀他人的生逝,或許才是對過往痛楚的最大銘記和釋懷。
而且,余秋雨所梳理出的”淺芳麗莎”,或許并非一定在特指誰,而是在彰顯這四人所代表的極致之惡。他們四人身上的惡,是無數細末組成的巨大之惡,是足以令無數人陷入泥濘的困頓和痛苦。
余秋雨與莫言
余秋雨并非在把四人當做對手,而是在時刻提醒自我,保持冷靜,切莫陷入泥沼不可自拔。那四人的”面目全非”,也驗證了他們的可憐和悲慘。當然,這樣的情緒中,不帶憐憫,唯有默然。
余秋雨完成仇人名單之后,也算完成了一場心靈的洗滌。星云大師告訴他,受辱是為世界承擔苦難。他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在洗滌著世界萬物,那樣的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達到?
余秋雨所求,或許便是一份祥和與寧靜,可他總是被許多的輿論捆綁和困擾,曾經的他,陷于其中,后來的他,學會釋懷。就當是一場修行,面對過往的苦難就當是一份恩情,感恩他們的傷害,促使了他的成長。
換言之,便是這些人是以敵對面目出現在余秋雨身旁的知己。他們的目的很單純,能夠打擊到余秋雨便是最大的成功。而一度,他們確實成功了,幸好最終,余秋雨學會了自我成就。
最終的余秋雨,知道了自身的弱點究竟在何處,學會了坦然的面對自己,消化自己的不足,然后以此促進自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