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顏真卿曾經寫過一首《勸學詩》,其中的一句: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就是放在現(xiàn)代社會來看,也是普通人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出人頭地的一條道路,草根皇帝劉邦便是靠著讀書才打下來的漢朝江山,到了現(xiàn)代年間,在一些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的眼中,才能根本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沈娟也是這條路上的一員。
在沈娟11歲那年,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沈娟,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她的家庭無疑不幸的,父母早年間在外打工掙錢,但是因為車禍雙雙告辭了人世,奶奶知道這事兒后,終日郁郁寡歡,最終倒病在床,就剩下衣衫襤褸,佝僂著腰的爺爺用肩膀硬生生的扛下來了一家三口,沈娟,無疑是這個家庭最后的希望。
爺爺沈宏偉平時靠砍柴要挑出大山到集鎮(zhèn)上去販賣,雖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更是對沈娟的學習尤為上心,每天起早貪黑的上山砍柴無非就是供孫女沈娟讀書,最終能夠考上一所大學,好走出著大山,過上自己要想的生活。
平日里在學校的沈娟非??炭?,但其實在學校的成績也并沒有那么好,畢竟貧困山區(qū)的師資力量有限,但即使這樣,沈娟也曾經在模擬中考中斬獲了400多分,就這400多分的成績也可以在一所好點的中專挑選一個熱門的專業(yè)鉆研,靠自己的努力甚至可以考到三本,這也在沈娟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等到了沈娟18歲的時候,高考結束后,沈宏偉當即就感到崩潰,痛苦不已地哭出聲來,沈娟在高考的成績只考了47分,這對于平日里除了學習就是吃飯睡覺的沈娟來說,怎么想都不可能,為了一探究竟,老人拿著試卷邁著蹣跚的步伐,一步一步才到了沈娟的校園。
把試卷交給了沈娟的班主任,并且眼里含著淚花地跟班主任委托,希望能夠查明原因,自己的孫女不可能才考這么點分,就連沈娟的班主任也根本不相信沈娟只考了47分,于是把沈娟和沈宏偉帶到了招考辦,來查清楚沈娟的成績。
等到成績結果一出來,在場的人們全都傻了眼,不管復查幾次,沈娟的成績還是47分,等到把沈娟的卷子調出后,這才真相大白,整張卷子可以說就是一張白卷,說實話能考47分就很不錯了,沈娟當時面對爺爺哭泣的雙眸和老師疑惑的眼神,沈娟終于說明了原因,原因是——讀書真的太費錢了。
現(xiàn)在的沈娟已經成年了,可以外出打工幫爺爺減輕負擔了,班主任就跟沈娟說明大學是可以申領助學金的,針對于老師的勸誡,沈娟深表遺憾并表示就算可以申請到助學金,大學少說也要四五年才能夠出來工作,但是這四五年中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全靠爺爺上山砍柴為生,沈娟不能這么狠心,把全部的擔子都壓在爺爺身上。
面對這番言論,在場所有人都表示沉默,也不禁地想起了那句每逢你想要對別人評頭論足的時候,要記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樣的優(yōu)越條件。這個女孩如此的懂事和善良,當場的人深受感動,爺爺沈宏偉更是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會盡量多活幾年,但是沈娟必須要去讀書,在爺爺?shù)恼f辭下,沈娟最終還是回歸到了校園,并且表示會給爺爺奶奶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