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以外華人華僑,常以“唐山”指“祖國大陸”,而更多的只是代表各自民系所在的祖地,多以福建、廣東為主。
“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
這句話,長期以來在臺灣民間歷經(jīng)了父告子,子傳孫,一代叮嚀一代……。
“唐山”,在閩南人的意識中,就是故鄉(xiāng),是原鄉(xiāng)故土。不但臺灣如此,分散在南洋各地的華僑社會,也莫不如此,大家都是“唐山人”。
在臺灣和海外的華人心目中,閩粵兩地是“唐山”,中國大陸都是“唐山”,從大陸渡海去臺的不問籍貫,統(tǒng)統(tǒng)都是“唐山人”。
人即文化,文化即人。唐山人過臺灣,自然把唐山文化傳播臺灣,所以,人們把中華文化對臺灣的傳播也稱為“唐山過臺灣”。以臺灣為例,傳播到臺灣的中華文化主要是以普通話為基本特征,全國統(tǒng)一的共有文化。同時,占臺灣人口75%(光復(fù)前為83%)的閩南人和15%的客家人,即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這兩個中華文化的亞文化也普遍傳播臺灣,甚至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一起,被概括為臺灣的“本土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臺灣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所以下南洋、過臺灣的閩南人會稱自己為“唐人”
作為閩南人,時常聽到周遭的長輩談起曾經(jīng)充滿辛酸和悲慘的“唐山過臺灣”和“下南洋”的故事。
顯然,這里的“唐山”,正如沈海高速漳浦段,在高速路兩側(cè)恢宏無比的“唐山過臺灣”雕刻所記錄的一樣,代表的必然是包含了閩南的中國。
之所以這么稱呼,或許正是源自唐代。
唐代是閩南大發(fā)展的時期,閩南一帶一般也都尊崇祖地在中原的說法,祖先們在唐代篳路藍縷千里迢迢到福建安家,個中無奈想必我們很難體會。
但那份思鄉(xiāng)之情必然可歌可泣。
因此在“唐”的情緣上一而再傳承。
追遠,在后來得以延續(xù),閩南人下南洋和過臺灣其實都是同一時間不同的路線而已,性質(zhì)是相當?shù)?,而唐山故土的情愫更是不變的?/p>
這或許就是唐山的由來吧。
謝謝邀請,我為土生土長的唐山人。真的有緣,昨天我還看見過此類文章,原意大概如下:
首先解釋一下“下南洋”,在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nèi)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zhàn)亂,閩粵地區(qū)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謀生。
為什么會稱自己為“唐人”來自唐山?
唐山其實指的是廣東的潮汕地區(qū),因為潮汕話的潮汕在北方口音聽起來像唐山,所以就變成唐山了。那么為什么會聽起來向唐山呢?因為在那個時期唐山還是比較有國內(nèi)外知名度的。清末下南洋的主要就是福建和廣東潮汕地區(qū)的人,坐船漂洋過海去到東南亞。
大概就是這樣,倉促成文,請求指正,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