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產出過許多高質量的賭片,甚至包括古裝題材。周星馳的名作《唐伯虎點秋香》里,唐伯虎因為八個妻子都癡迷打牌,沒有一個知書達理,沒有一個會琴棋書畫,無法與他心靈相通,他感到很落寞。這邊有了后來的“唐伯虎點秋香”的經(jīng)典劇情,可沒想到,終于抱得美人的那一刻,秋香也提出了打牌的要求,唐伯虎不禁昏厥過去,全片以黑色幽默結尾。
來源/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截圖
明朝人癡迷打牌
在“唐伯虎點秋香”里出現(xiàn)打牌的橋段合理嗎?
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去世于嘉靖二年(1524),出生于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普通家庭。在當時,起源于唐朝的麻將已經(jīng)成為明朝人無人不愛、無人不會的全民游戲。明人王崇簡《冬夜箋記》說:“士大夫好之(馬吊),窮日累夜,若癡若狂?!瘪R吊,就是現(xiàn)代麻將的前身。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也詳細記載了士大夫沉醉于馬吊之中不可自拔的情形:“萬歷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娛樂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p>
由于明朝人太愛打麻將,后來不少人甚至將麻將看作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顧炎武特別指出,在江南和山東,幾乎所有的官員都癡迷于馬吊,“窮日盡明,繼以脂燭,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闋而不接”。官員們熬夜通宵打麻將,既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也不顧官府的日常工作。
馬吊牌。來源/王樹村 《中國民間年畫史圖錄 上》
明朝遺老吳偉業(yè)曾悲痛地說:“明之亡,亡于馬吊?!睋?jù)記載,1642年,大明已經(jīng)進入亡國倒計時,大學士周延儒奉皇命視師,“既出都百里,旗牌持令箭,飛馬回京”,朝臣們都以為戰(zhàn)事告急,事后才知道他不過是回來拿馬吊而已。一個堂堂大學士,竟然將打麻將置于國家大事之上,可見明朝的滅亡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明朝人對打麻將癡迷到什么地步。
麻將起源于唐朝葉子戲,它的發(fā)明人還是大名鼎鼎的佛教密宗之祖、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和尚,他以官職名目編制了一套“彩選”紙牌,進獻宮中,俗稱葉子戲、斗葉子或葉子格。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唐玄宗跟楊貴妃特別喜歡玩葉子戲。葉子戲也很快成為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最愛,南唐后主李煜和妃子周氏好斗葉子,李煜的克星宋太祖趙匡胤也喜歡與宮女斗葉子。不過,唐宋之時,打麻將還只是上層社會的專屬娛樂,沒有普及到全社會。
故宮藏骨制麻將牌。來源/故宮博物院
明朝中期以后,市鎮(zhèn)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人口激增、城市文化與印刷出版業(yè)興起,士商階層界限逐漸模糊。商業(yè)的發(fā)展繁榮提高了城鎮(zhèn)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刺激了人們享受生活的欲望。麻將,以其特殊的魅力,成為人們無法拒絕的娛樂項目。陸容《菽園雜記》就說:“斗葉子之戲,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豎皆能之?!睙o論你是士大夫,還是身份卑賤的仆人,都能學會。所以,《唐伯虎點秋香》里的秋香雖是丫鬟也會打麻將,唐伯虎的八個老婆也能在牌桌上玩得風生水起,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唐伯虎的老婆們。來源/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截圖
大明亡了,麻將在大清繼續(xù)流行;大清亡了,麻將在民國接著流行。很多知識分子一度將麻將視為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例如魯迅和胡適在譴責麻將一事上態(tài)度很統(tǒng)一。胡適說:
“從前的革新家說中國有三害:鴉片、八股和小腳,其實中國還有第四害,就是麻將。女人們打麻將為家常,老人們以打麻將為下半生的‘大事業(yè)’。麻將平均每四圈費時約兩點鐘。少說一點,全國每日只有一百萬桌麻將,每桌只打八圈,就得費四百萬點鐘,就是損失十六萬七千日的光陰,金錢的輸贏,精力的消磨,都還在外。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見那一個長進的民族,文明的國家,肯這樣荒時廢業(yè)的嗎?”
魯迅在小說《阿Q正傳》中,寫阿Q從城里回到未莊后,大談特談麻將:“鄉(xiāng)下人不過打三十二張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夠叉‘麻醬’,城里卻連小烏龜子都叉得精熟的?!笨梢婔斞笇β閷⑹嵌嗝捶锤?。
不過,麻將顯然不必背起禍國殃民的全鍋。只能說,百姓的日常娛樂生活中,實在無法回避打牌的存在。
港產賭片的盛衰
其實,打牌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只是一個前后呼應的元素,而在很多港片中,打牌(包括麻將牌和紙牌等)是貫穿全片的主題。1972年,張曾澤導演、倪匡編劇的《吉祥賭坊》,算是港產賭片的鼻祖。這部警示片透過江湖人士經(jīng)營賭坊的遭遇,揭示賭博的害處。
電影《吉祥賭坊》海報
1976年,程剛導演的《賭王大騙局》,則奠定了此后香港賭片幽默詼諧的基調。
電影《賭王大騙局》海報
1989年,王晶導演的《賭神》奪取當年的香港票房總冠軍,開啟香港電影的賭片風潮,在此之后,香港賭片如雨后春筍一般地冒出來,這些賭片中塑造的賭神、賭俠、賭圣、賭霸、賭王等等,都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童年回憶”。
電影《賭神》片段
1990年,出道十年的周星馳也是靠著一部《賭圣》,一炮而紅。《賭圣》的無厘頭喜劇風格也成為周星馳此后的個人風格。
人工慢動作。來源/電影《賭圣》片段
雖然歐美國家也有賭片,但像香港電影這樣把賭片翻著花樣講故事的屈指可數(shù)。賭博、打牌元素在港片中無所不在,就連在恐怖片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比如1986年由藍乃才執(zhí)導、王晶、王祖賢、高麗虹等主演的《俾鬼捉》,片中王晶到王祖賢家跟她父母見面,順便打打麻將,“貢獻”點錢,結果由于麻將鬼搗亂,“貢獻”過頭,吃了大虧。
在香港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麻將、撲克、牌九是消遣和娛樂的伙伴。王晶曾在一次飯局里講到他的母親生性好賭,曾把家財輸光兩次,讓家人痛不欲生。這也能說明香港人是何等癡迷于打牌。所以,拍賭片,很容易拉近與香港觀眾的距離,再加上王晶、周星馳等鬼才導演非常擅長在片中加入武俠、黑幫、警匪、無厘頭、特異功能等新奇有趣的元素,名義上的賭片逐漸變成了一鍋大雜燴,老少咸宜,貧富都愛。
來源/電影《賭圣》片段
不過,太陽總有下山的時候,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賭片的市場日漸衰落。盡管20世紀末,《賭俠1999》《千王之王2000》曾獲得不錯的票房,仍不過是香港賭片的“回光返照”。21世紀后,香港賭片越來越少,漸漸走下歷史舞臺。2014年,王晶找來周潤發(fā)拍攝《澳門風云》,取得5.2億元的票房。此后,王晶一口氣打造了《澳門風云》三部曲,終于耗盡了內地人對香港賭片的情懷,以及賭片在內地市場的剩余價值。
來源/電影《千王之王2000》片段
賭片,從此如春水落花,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賭博、打牌作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依然作為重要元素存在于各種電影,如李安導演的《色戒》。女主人公王佳芝正是借著打麻將和大漢奸易先生的太太建立關系,從而混進易家接近易先生。而她跟易先生眉來眼去,也是在麻將桌上開始的。
改編自麥家原著小說的諜戰(zhàn)電影《暗算》,女主角地下黨張學寧將自己假扮成活躍在上海、香港的女作家、社會名媛,靠跟達官貴人的太太們打麻將來套取情報。小小的麻將桌上,風云變幻,暗流涌動,不亞于賭神們在牌桌上的較量。
來源/電影《色戒》截圖
參考資料:
1、胡幸福編著《趣聞廣東》,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
2、胡適《悲觀聲浪里的樂觀》,海南出版社,2016年
3、杜亞泉《博史》,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