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很早之前就看過,小說卻是這兩天才看完。兩者到底哪種更好不得而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重點在于個人的心情狀態(tài),所經(jīng)歷過或正在應對的生活狀況。這才是會產(chǎn)生不同感悟的重要所在。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難的根源。三十多年的肖申克監(jiān)獄生活告訴他,任何不安分的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墻內(nèi)都無法長久生長。希望會帶來麻煩、招惹毒打、甚至死亡。
安迪說希望是好事,是人生的至善至美,而美好的東西,美好的事物永遠不會消失。
瑞德是對的。肖申克高大的墻鎖住了他的內(nèi)心,將他與外面的世界徹底隔絕。他從抗拒、適應、習慣、到離不開肖申克。在肖申克,他神通廣大地位不俗,能弄來幾乎一切囚犯們所需要的東西。他是被需要被尊重的。一旦離開高墻回到外面自由的世界,他就是一個被時代淘汰、老態(tài)龍鐘、什么都不會的麻煩老東西。何為自由,對于瑞德來說,禁錮他的牢籠才是他自由的地方,而外面自由的世界才是他的監(jiān)獄。
安迪也是對的。美好的東西在他心里永遠不會消散,因為他從沒放棄心懷希望。這種希望不僅僅是對自由的向往,而是對生命的敬重與熱愛。
如果只是把這個作品看為是安迪在困境牢籠中始終心懷希望,不放棄反抗,堅持自我救贖成功越獄的勵志故事未免過于可惜。
強者自救,圣人渡人。
只有明白安迪為何敢冒險替“同事們”討要啤酒,不懼被毒打關(guān)禁閉也要在廣播中播放音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費向州政府堅持寫信擴大監(jiān)獄圖書館,并且苦心布局用謊言讓瑞德假釋后去尋找到那塊石頭…之后才會明白:這不是安迪一個人的自我救贖。
他要救贖的是千千萬萬個在肖申克那個牢籠中逐漸對生命失去敬畏和期待的其他人,他無時不刻在用自己的努力喚醒大家對自由、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需要被救贖的,是被困住內(nèi)心的我們…
高墻能困住身體,但困不住希望,不要像老圖書管理員那樣被完全被體制化、失去生機……
我一直在想一個事情,如果說安迪沒有越獄成功。我是說如果,如果他被抓了,如果500米長的惡臭污水管那頭是上鎖的鐵柵欄….
那么這個作品還是會叫做救贖嗎?
我覺得應該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