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農歷七月半,七夕剛過,酷暑未盡,初秋已至,正午的陽光或許還是令人揮汗如雨,但伴隨著太陽西落,晚風帶來的涼爽讓人們紛紛走到室外,去欣賞夏末初秋的世界,此時正是中元節(jié),人們祭拜祖先、超度亡靈、燃放河燈,是對故人的哀思也是對未來的希望。
一、三節(jié)合一 源遠流長
中元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因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故又稱七月半、七月望,還可稱為“盂蘭盆會”“瓜節(jié)”“施孤”“亡人節(jié)”等,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節(jié)日,它將道教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民間的鬼月鬼節(jié)習俗集于一身,綿延1500余年,傳播至東亞很多國家,至今仍長盛不衰,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寄托,豐富著人們的精神與生活。
1、中元之日 地官赦罪
將農歷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jié),源自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統(tǒng)。道教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這產(chǎn)生于道教的“三官”崇拜,在此后的演變中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解釋體系。人們重視中元節(jié),期盼地官赦罪,擺脫精神負累,同時也蘊含著賜福納祥、消災解厄的愿景。
2、盂蘭盆節(jié) 孝慈寬仁
道教的中元節(jié),日期上與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相重?!坝厶m盆”是梵文音譯,意為“解救倒懸之苦”。佛家于每年七月十五舉行儀式以超度歷代宗親,后逐漸形成固定法會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或盂蘭盆供等。因其所包蘊的孝敬雙親、超度先祖、寬仁眾生等道德內涵,與儒家仁愛、孝慈的價值觀相通,與百姓的情感心愿相合,因此在民間廣泛流傳。
3、鬼月鬼節(jié) 普度眾生
在傳統(tǒng)民間信仰中,農歷七月被視為“鬼月”。人們相信,七月初一閻王會打開鬼門將孤魂野鬼放出,而在七月十五會重新將鬼門關上。因此,在鬼月里,人們把先祖的亡靈接回家祭奠,同時照料那些沒有歸宿的鬼魂,滿足其出行、轉世的要求,并于七月十五舉行儀式,恭送先祖亡靈及各式鬼魂打道回府。于是,七月十五便成為民間送鬼的日子,成為“鬼節(jié)”。
在長久的歷史發(fā)展中,民間的鬼月鬼節(jié)與道教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相互影響、逐漸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重要節(jié)日——中元節(jié)。
二、流播四方 習俗百變
今日的中元節(jié)習俗,因其有道教、佛教、民間多種來源,且有千年以上的演變過程,加之我國地域遼闊、民族多樣,因此,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樣的特點,比較有代表性的中元節(jié)習俗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放水燈
放水燈無疑是中元節(jié)最主要的習俗。水燈,又名河燈或荷花燈。這種燈一般以紙板或木板為底,形似荷花,其上安放燈盞或蠟燭。每年七月十五,人們在中元之夜,紛紛來到江河之畔,點燃無數(shù)水燈,任其自在漂流;甚或形成綿延數(shù)里的燈海奇景,光映粼流。人們燃放水燈,最初的目的是追祭祖先、超度亡靈。后來隨時間演變,更多寄托了人們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2、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人們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3、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民間的祭祖活動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一般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在一些地區(qū),中元節(jié)是比清明節(jié)或重陽節(jié)更重要的祭祖日。
4、中元普度
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每年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以告慰在人間游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會請來僧、道誦經(jīng)做法,也有人會請出佛像置于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以消弭亡魂戾氣。
三、入選非遺 護航傳承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中元節(jié)(潮人盂蘭勝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中元節(jié)(資源河燈節(jié))和山東省的中元節(jié)習俗(萊蕪中元節(jié)習俗)分別于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元節(jié)豐富多元的儀式風俗,能歷千年而不衰,得以在民間傳承發(fā)揚,源于其緬懷先祖、照冥拯孤、樂善好施的博愛精神,得益于其勸善懲惡、道德自律的文化價值,是中國民眾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獨特文化符號,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去認真了解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