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平常心是最讓人最難得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對此,我們唯有以一顆平常來對待生活,看淡一些東西,才能夠自在地生活。
誠如王陽明所言: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
人這一生,為人做事要積極一點,凡事量力而行,從容地面對所有的變化。
心若自在,便能夠超越一切。
就像林清玄說的:
“修一顆平常心,于平凡中見驚喜,在風波中見定力;平常人的人生,柔韌又自在?!?/p>
保持一顆平常心,是讓你在慢慢努力的過程當中,看到更有價值的自己。
人生在世,本就是禍福相依,唯有守得一顆平常心,才能夠在個人得失,生活困苦之中找尋出路,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不能回到過去,學會放下,不念過往,不懼將來,活在當下。
以一顆平常心做人,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有人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五十歲的人一定會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會發(fā)現自己今天走過的人生路,其實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應回視自己是否以安身立命。
若無閑事之平常心,實為人所追求極高之境界。
漸入中年,有閑事掛心頭也算不上什么,只要無災無病,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年紀越大,越發(fā)明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勝過千萬財富。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養(yǎng)生,不是睡覺,不是鍛煉!而是這個“少”字。
一、少思者,自在。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地自找麻煩。
前人道:“憂思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少思自輕松?!?/p>
人不多慮才會心安,不多思才會心靜,放空自己的情緒,才能心情暢快。
《黃帝內經》中有一言:
“百病由心生,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p>
人到中年,把心放寬了,煩惱就少了,少思少慮,日子就充實了。
養(yǎng)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少思。
二、少言者,少禍。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p>
一個人在說話做事時要講究方法,該說的話說,不該說的話不說。
我們要謹記,該說的話就說,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以免禍從口出,惹禍上身,那就得不償失了!
說話是一種本能,雖然簡單,卻不是小事。
話說好了,會幫助一個人;說不好了,也會傷害一個人。
人這一生,言多必失,話多惹禍,不可不慎。
言多必有失,懂得適時閉嘴是一種遠離災禍、紛爭的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總是寡言少語,群處時能守住嘴,獨處時能守住心,謹言慎行。
三、少欲者,自由。
欲望越少,心自由,生活就會越簡單,快樂自然就會越多。
人們常說,少事者福多,多欲者福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欲望越多的人,要求就會越高,煩心的事也會越多,活得自然就會越累。
少欲者清心寡欲,不爭名利,身心就會自在舒適。
對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最好不要過度追求。
人生,最美的景致,總會出現在歲月靜好、知足常樂中。
歲月靜好,才應該是大多數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知足常樂,才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
人這一生有不同的美景,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有明月、冬有瑞雪。
但愿你常懷有一顆平常心,每一天都是幸福與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