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00年代工業(yè)革命開始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攝氏度,而且還在持續(xù)上漲,這導致了從極端天氣到野火的各種情況。氣候變暖的細微差別之一是地球并沒有以同樣的速度變暖。比如,世界上某些地方在夜間比白天升溫更快,這是一種稱為變暖不對稱的現(xiàn)象的一部分,它發(fā)生的原因與云有關。
一組科學家團隊對此進行了一項研究,并發(fā)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在研究中,該團隊查看了1983年至2017年的氣候變化數據。他們發(fā)現(xiàn),平均而言,白天和黑夜都變得更熱,但對于地球一半以上的陸地區(qū)域而言,夜晚變熱的速度更快。在這些地方,夜間平均溫度的上升與白天相比超過四分之一攝氏度。
該團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趨勢:在夜間溫度增長比白天溫度增長高半攝氏度的地方,云量、濕度和降水量也更多。例如,在青藏高原,夜間與白天溫度增長的差值達到了1.2攝氏度。果然,現(xiàn)在在青藏高原看到的云量超過了平均水平。同時,云層覆蓋較少的地區(qū)在白天往往會出現(xiàn)更高的溫度增長。例如,在東非,白天的氣溫增長比夜間的氣溫增長平均高出約 0.4 攝氏度。
為什么云如此重要?白天,白色蓬松的云可以充當傘,將太陽溫暖的光線反射離開地球。但是當太陽下山時,云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他們從傘變成毯子。到了晚上,地面在白天吸收的所有熱量都會從地球表面散發(fā)出去。如果有很多云層覆蓋,熱量就會被困住,從而導致地表附近的氣溫升高。這可能就是多云地區(qū)夜間溫度升高幅度較大的原因。
就其本身而言,這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當您將氣候危機加入其中時,它可能會造成惡性變暖循環(huán)。像夜間的云一樣,溫室氣體也會阻止熱量逃逸到太空中。它們吸收來自地球表面的熱量,從而進一步提高溫度。而且由于溫暖的大氣也含有更多的水分,因此濕度往往會上升,這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云層覆蓋,然后在夜間捕獲更多的輻射熱。這個循環(huán)不僅會導致更悶熱的睡眠條件,還可能會對植物和動物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表明,由于夜間變暖通常會導致環(huán)境變得更加潮濕,這可能會使夜行動物更難獲得食物、交配和交流。在下雨較多的地區(qū),植物生長受到限制,這可能是因為白天更多的云使植物無法獲得所需的陽光。因此,這些地區(qū)的食草動物最終獲得的食物更少。
像這樣的溫度模式變化也會改變植物開花的時間和方式,并可能讓入侵物種擴展到新的區(qū)域,所有這些都可能進一步影響動物的食物供應量。同時,在白天溫暖且云層覆蓋較少的地區(qū),更多的動物可能會遭受熱休克。當室外溫度變得如此之高以致動物無法調節(jié)體溫時,它們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受到損害,并且它們在代謝食物時遇到困難。
事實上,這種變暖會對不同類型的植物產生相反的影響,這對食物供應既有益又有害。例如,南京農業(yè)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研究的小麥作物的產量實際上增加了約 18%,因為夜間氣溫升高。與此同時,水稻產量減少了約 4.5%。盡管如此,總體主題是夜間和白天的變暖對動植物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