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家長愛孩子可是別具一格,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可以把心都給了;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會當成是障礙。
近日,網(wǎng)上出現(xiàn)一段視頻:在山西忻州一處公園,很多家長領著孩子散心。幾個孩子看到了秋千,都搶著要玩,一個大男孩先坐到了秋千上,另一小女孩不樂意了,找奶奶喊著要玩。
不知是什么人發(fā)的,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為什么奶奶會大怒?但是不該大人動手,可是奶奶和男孩的媽媽打了起來。
孩子嘛!他們不就愛動,看到玩樂健身器材,都搶著玩,掙搶是孩子們的哲學,眼疾手快的能搶到優(yōu)先權,個子高也搶得快。
但是大人用公德要求別人,自己卻可蠻橫無理。奶奶可能讓男孩讓女孩,但男孩不理她。她就拼命的搖秋千,干擾男孩,想讓男孩從秋千上下來。
站在一旁的男孩媽媽怎么能忍受?上來踢了搖秋千的奶奶一腳,兩個人就發(fā)生肢體沖突。這位奶奶可不服氣,男孩霸占了秋千,媽媽還踢她,氣得她是七竅生煙,咆哮著掄起手中的包招呼踢她的年輕女士。
小女孩大哭起來,喊著不玩了,男孩也從秋千上下來站在地上一直看,周圍的人有的圍觀,有的拍照。
誰的錯呢?是男孩沒有讓女孩錯了?是女孩奶奶眼中沒有別的孩子錯了?是男孩媽媽不尊老錯了?講私都有理,講公遵循先后原則,不管怎么說,女孩奶奶的搖秋千動作是危險的。
我們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上,是原始自私的,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而是看成需要保護的私有物品,并把自己的情感喜好投射在孩子身上。
家長表面上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怎么樣就怎么樣,但是卻為了滿足自己實現(xiàn)不了的欲望。家長小時候沒有獨自享有過什么,很多想法無法實現(xiàn),有了孩子,就讓孩子獨自占有,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
家長按照自己的自私意愿養(yǎng)育孩子,其實剝奪了孩子認識世界和成長的權利,孩子被塑造成了世界的中心,生活做事沒有了邊界。
玩秋千這件事,可以簡單處理。公共場所要講先后原則,只要都是孩子,不分年齡大小。
女孩奶奶可以告訴孫女:公共秋千,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玩,誰先來誰玩,哥哥玩完你再玩,你也可以禮貌地和哥哥說“哥哥,我很想玩秋千,你能讓我玩一下嗎?”,如果哥哥不同意,你也不必傷心,可以等一等。
奶奶就陪著女孩靜靜等待,不要幫忙,奶奶如果幫忙說情,就會讓女孩覺得奶奶什么都能做,可能會對家里人產(chǎn)生依賴。
家長養(yǎng)育孩子,要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獨立的人,要理性地克制自私的欲望,給孩子示范禮貌得體,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不當?shù)氖痉?,會給孩子心里留下陰影。比如,奶奶和媽媽在孩子面前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