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p>
看起來最重要的家庭生活,說出來能讓人嘻哈一笑,而細細琢磨,卻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悲劇內核。
家庭是這個社會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它展現(xiàn)了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是怎樣的表現(xiàn),又是如何把這種聯(lián)結,應用到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中去的。
一個家庭未來要走的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窺出一二;
那些家人間發(fā)自內心地相互關懷,理解,支持的環(huán)境,對所有人的幸福,是很大的助益;
反之,如果家人之間互相漠視、指責、攻擊、傷害,就算是富貴榮華,也難以平復創(chuàng)傷和隔閡,一個家庭的福報,可能就此喪失,面臨前所未有的不幸。
所以,當一個家庭出現(xiàn)以下3種跡象時,往往預示著不幸,別不信。
子女壓抑自己的需求,被迫去完成父母的人生理想
小說《無聲告白》里,父母最疼愛的孩子莉迪亞,因為繼承了父母引以為豪的優(yōu)點,被他們視為掌上明珠。
母親瑪麗琳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她在自己女兒身上,投入了極大的期望,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求;
甚至在女兒突然死去后,自己打開女兒的日記,都覺得看到的一切都很陌生。
現(xiàn)實中不少原生家庭里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刻意引導下,認同父母未完成的理想和心愿;
即便這個目標并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自我迷失,總是在滿足父母的期待,為了活成一個理想化的樣子,而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
所以,開明的父母,會根據(jù)孩子的內心去引導他,而不是直接無視孩子的理想,綁架孩子的選擇,苦口婆心地給孩子增加過多的心理負擔。
夫妻之間對彼此的了解和關心不夠,貌合神離
《親密關系》中說:
親密關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程度差異:了解、關心、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及承諾。
而在大部分的家庭中,即便婚姻是基于愛情的結合,可婚后兩個人的內心世界,總是相隔千山萬水;
有很多欲言又止,有不少瑣事無法共情和體諒,尤其在孩子降生之后;
雙方父母的過多干涉和打探,更是無異于火上澆油。
不少女人,放棄了打拼已久的事業(yè),專心為家人付出辛苦,男人則在外對客戶和領導陪笑臉,回家后累得只想沉默;
應該說,長時間的在一個屋檐下,兩個人都忘了該怎么關心彼此,共同話題和情趣越來越少,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和不足,說氣話來也滿是抱怨和敵對。
《無聲告白》這部小說里,因為結婚生子而放棄了理想工作機會和學業(yè)的瑪麗琳,在被沉悶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瑣事折磨后,做出了不和愛人詹姆斯打招呼,獨自一人前去追尋夢想的打算,給家人造成了不可愈合的創(chuàng)傷。
試想,如果夫妻二人能彼此了解和關心,這種痛苦原本不會發(fā)生。
家人之間不會好好說話,經(jīng)常指責和互相攻擊
人生有很多的心酸和遺憾,但能給人打擊最大的,傷害最深的,永遠是最親近的人的攻擊和指責。
外人挖苦我們,我們只覺得氣憤,不會傷心,而家人的冷漠和嘲諷,才是最能給我們致命一擊的。
別人認不認可,我們并不那么在乎,反正也不和別人過一輩子,但家人的評價,總是能輕易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我們面對世界的態(tài)度。
我們總是認為,家人之間應該有最溫暖的親情,家是一個充滿了愛、包容和理解的地方,卻不曾想過,我們的壓抑、自卑、恐慌和脆弱,恰恰來自身邊人的苛待,而這些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還打著一個“為你好”的合理借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也就是說,語言對人的毀滅性甚至比身體傷害還要嚴重,它能長年累月地扎根在人的內心深處,揭開就是血肉橫飛,痛苦不堪。
所以,一個懂得冷靜地表達自身想法、照顧到家人感受的家庭,比那種家人之間互動語言攻擊、讓對方缺乏尊嚴、沒有安全感,只想逃離的家庭好上一萬倍。
所以,為了營造一個幸福和樂的家庭,不讓任何一個家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冷漠疏離的生活,請試著改變自己,畢竟家和萬事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