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通麥,很多人就聯(lián)想到了“通麥天險”。談虎色變,一點也不夸張。之前的通麥,是整條川藏公路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如今的天險變成了橋梁與隧道,在此路過之時,已經(jīng)感受不到曾經(jīng)的兇險。早上的通麥下起了雨,山谷中漂浮著一坨一坨的云層,鑲嵌進通麥大橋,仿佛在云端騎行一般。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把世間萬物都打濕了,河流變得渾濁不堪,巖石里的樹木變得濕漉漉,山脈變成了褐紅色,山峰與云層交融隱現(xiàn),萬物在原本的基礎(chǔ)上更加透徹清晰,吮吸著濕潤的雨露。流水潺潺,鳥在森林里啼鳴,寂靜的山谷回蕩著鳥叫的回音,并使寧靜的耳邊多了一種聒噪的聲音。
人性總是不安分守紀,就像剛出生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而我的基因里,總是帶著一種反抗與叛逆。越是帶有挑戰(zhàn)性、刺激性,區(qū)別于普通人的事物,我總想嘗試。人性中帶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因為我想走之前的老路,體驗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覺。不走尋常路,不按套路出牌,這可能就是我的性格。
事實中告訴我,人有時要現(xiàn)實,畢竟這個世界不是我們認為、感覺、猜測的那般。我剛要把車子翻過護欄,就被當?shù)氐拇迕駭r住了,“這里不能走!”他們說走不了,執(zhí)意勸我不要冒險。老路是走不通的,路完全毀了,新路在舊路的基礎(chǔ)上修建,有些地方根本進不去。為了安全著想,我還是悄悄溜了回來。內(nèi)心的直覺告訴我:不要為了一時沖動而踏上一條迷途未卜的路。不然,我就要為自己的冒險而買單。
在瓦來村,山谷里的青稞已經(jīng)成熟,我爬過石頭壘砌的石墻,看到了一個金黃色的世界。牧民們收割著青稞,巴掌大的一塊地方,種植著一片金燦燦的青稞,而緊挨的兩塊麥田,一塊早已成熟等待著收割,而另一塊麥田麥穗的尖頭還是綠色的。牧民們穿著僧裙,戴著帽子,手套,拿著鐮刀,牽著毛驢,把一捆捆的麥子綁在毛驢身上,馱回家。山谷的邊緣地帶,生長著高大的柳樹,榆樹,還有低矮的荊棘和灌木叢。田與田之間留有溝渠,把麥田分割成無數(shù)的小方塊,一隴一隴的梯田,一疊疊的累積而起。麥田的身后就是冷峻的山脈,光禿禿的顏色毫無生機,再往上卻是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層。貧瘠與豐收形成了鮮明的襯托。馬路兩邊就是村子,居民家里房前栽種有桃樹,梨樹,蘋果樹;桃樹的果子已經(jīng)成熟,桃子露出了紅紅的嫣色,其它果子還是青色的。家家戶戶的門前流淌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清涼透底,我嘗試著擰動了一個水龍頭,里面竟然流出了水。熱情好客的牧民拿出一個水壺,問我:
“喝不喝水”
“不喝”
她卻擰開我的水杯,給我倒得滿滿的,并且是酥油茶!她的孩子們還在等待著我把這杯喝完,準備再倒一杯。急忙說:
“噶真切,夠了,我真喝不完呀”
“喝不完,可以路上帶著喝呀”
“哦丫”
看到孩子們質(zhì)樸的笑容,我的心里融成了一潭溫柔的溪水,流淌在金色的麥田里。
路上我遇到藏族人徒步去拉薩,一行七人,從川西出發(fā),已有兩個多月。后面還有三人,兩個喇嘛一名女性,他們是兄妹關(guān)系,從昌都出發(fā)已有一個半月有余。在我的認知里,藏族人一般是磕長頭去拉薩,徒步只是聽說,今天終于看到真人了。他們的行裝很簡單,生活正常穿的衣服,背著干糧,有油條、酸奶、餅子。坐在路邊吃著午飯,見到我的到來,熱情地給我食物吃,我卻拒絕了。
心里話:人性中會有狹隘和偏見??偸钦驹谧约旱慕嵌?,度量所理解的這個世界。而我所謂的認知,甚至帶有一定的歧視性。記得大學期間《西方經(jīng)濟學》老師給我們講過一段話:“永遠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衡量或批判別人的選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經(jīng)濟人,并且是理性經(jīng)濟人”。
得知我們都是去拉薩,有一個人高興的手舞足蹈起來,還給我看他們家鄉(xiāng)的照片,自稱家鄉(xiāng)非常的漂亮,讓我去他們家做客。他們的行裝很簡單,穿著樸素的衣裳,有些穿著藏袍,手中拿著一個長長的木棍,削得很光亮,當做徒步杖。他們對于物質(zhì)上的要求,極其簡單,猶如朝圣的裝備及食物;一根木棍、一個背包、糌粑等,這些就是他們朝圣的一切,當然還要帶上一顆虔誠的靈魂。交流中得知,徒步也是挺累的,異常艱辛和艱苦,但是心中朝著自己的圣地,一步步前進,他們的臉上突然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們坐在路邊的溝渠之上,圍坐一團,把吃的喝的東西放在草垛里,吃著油條蘸著奶酪,喝著酥油茶,手中捏著糌粑;我看到他們疲憊不堪的臉上,缺少的不是肉體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喜悅。
“你們徒步去拉薩,累不累呀”
“徒步?什么意思?”
我改了口:“走路!走路去拉薩”
“累,怎么不累”
“那你們怎么休息”
“走累了就休息,走走停停每天就這樣,剛出來時,這個腳天天疼,走著走著就不疼了”
這就是朝圣者的力量,在他們的一生中,必須朝圣一次拉薩。不管用什么方式,磕長頭、徒步、坐車、坐飛機,過程只是一種方式,抵達目的地才是一個信徒完滿的人生。
剛開始,我還以為今年是什么特殊的年份,徒步去拉薩的信徒特別多。按照藏歷年份來說:羊年轉(zhuǎn)湖,馬年轉(zhuǎn)山。今年是藏歷土豬年,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年份。
當我看到信徒在徒步朝圣,他們的裝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木棍、糌粑、樸素的衣服等。行裝極其簡單,普普通通,他們根本就不在乎外表的物質(zhì),但是內(nèi)心匪夷所思的虔誠,幾乎沒有人會質(zhì)疑他們會搭車。反觀那些裝備追求精良的旅行者,不一定會全程騎完和徒步整條川藏公路,兩者的區(qū)別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這確實是旅行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人到了怎樣的境界,才會拋下外在的偽善,放下那些徒有的虛名,去做一件純粹的事情。
信仰是什么,它是一個人一生必須朝圣的圣地。作為一名信徒,朝圣之路固然艱苦,但是心中的夢想還是需要去實現(xiàn),這也是有生之年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情。人為什么要有信仰,沒有信仰,就如同行尸走肉,一具尸體。只有虔誠的信仰,才會得到佛陀的洗禮,只有虔誠地修行,才會得道成佛;只有虔誠的懺悔,才會洗滌一生的罪孽;只有虔誠的朝圣,才會修得來世的幸福。
關(guān)于信仰,我又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騎自行車去西藏又是為了什么?信仰之城,是否支撐起每一位前來實現(xiàn)夢想的人?還是因為夢想點燃了星星之火,讓每一位相信夢想的人都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歸宿。
環(huán)境有時偽裝了一個人的本質(zhì),在夢想的庇護下,我們每一位人都希望得到信仰的洗禮。
夢想本無原罪,信仰也無需償還。只有堅毅的詩人和信徒,才能從堅硬的巖石上培育出燦爛的格桑花。
信仰是科學無法解釋的一個東西,你無法用公式和理論證明它的存在,但現(xiàn)實中,無法否認,它確實存在于人們的精神里。我曾經(jīng)在路邊看見一位藏民,翻閱書籍,心無旁騖地讀書。她圍著圍巾,穿著藏袍,背著打農(nóng)藥的藥筒,一個人坐在路邊的草垛上安靜地讀書。我當時下意識地就被眼前的一幕突然驚呆了,勞動之余,她打法時間的方式竟然是讀書。況且不說,書中的內(nèi)容是什么,但我?guī)缀跽也坏疥P(guān)于她以外的閱讀是什么,她閱讀的東西,貌似神秘,但總能給人一種神圣莊嚴的感覺。這或許就是根植于一個人內(nèi)心的信仰吧。
大昭寺門口,磕長頭的信徒們,他們是為了什么?藏傳佛教密宗里閉關(guān)修行的僧人,少則幾年多則十年二十年以上修行的人們,在一個房子里面,他們又是怎么做到的?試問,讓我坐一天,可能都精神崩潰。但是他們可以做到,佛陀普照下的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他們可以做到。一輩子如一日地做著一件事情,也是每天必修的一門功課,信仰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和生命里。真正的信仰,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和裝扮,從他的眼神里便可傳遞出一種善良和高貴。
我喜歡騎車,說不出為什么喜歡,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感覺就和談戀愛一樣,讓我難以說出其中的奧秘。第一次接觸自行車,是我大一的時候,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每周星期天的時候都會去市里圖書館和周邊轉(zhuǎn)轉(zhuǎn),讓我真正愛上這項運動是我的一次騎車經(jīng)歷。二零一三年五一勞動節(jié),我和班里的同學相約一起去開封。我說我要騎自行車去,他們都說我瘋了!但是我自己心里清楚,也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什么!當然同學的嘲笑是有之。當我把這句話說出口的時候,我似乎隱約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完成了這趟旅行。
為了打破別人對我的質(zhì)疑,我提前做好了功課,認真在地圖上選好了路線,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一路上經(jīng)過什么地方,會有什么人文自然景觀等等。當然功課做得最足的還是路線,萬萬沒有想到,從焦作出發(fā)的時候,一路都是跟著導航走,根本不需要我多余的操心。但是最可笑還是身體的狀況,我原以為騎車沒這么難,累了干脆就不騎算了,休息一會再走。當我到了開封的時候,渾身都不自在,腰、肩、背、脖子、屁股、手臂全身上下沒有一塊零部件是完好無損的。一周后,我摸了摸自己的屁股,毫不夸張地說,竟然起了一層皮!從那次經(jīng)歷之后,我似乎愛上了這項運動。就是這樣愉快地喜歡上了自行車。
很奇妙,世間很多故事都是無心插柳卻成蔭。
說也奇怪,我的故事應(yīng)該從何談起……
——2019.7.2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