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自身的物質(zhì)特征,也蘊含著品酒的精神內(nèi)涵。
不過我們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品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喝白酒的方式更像是“牛飲”。
二兩酒下肚之后,酒中的酸甜苦辣沒人關心,但喝完上不上頭、第二天難不難受,就成為了我們辨別一款酒好壞的標準,我們熟知的名優(yōu)酒,基本上都會有“不上頭”的好口碑。
那么到底為什么有的酒會上頭,有的酒不會上頭呢?
導致白酒上頭的“元兇”
1.雜醇油
雜醇油是糧食發(fā)酵時天然形成的物質(zhì),所有的酒中都有它的存在,洋酒也不例外。但這種物質(zhì),出現(xiàn)在酒中實在是讓人又愛又恨。
白酒中的雜醇油能夠通過氧化,讓酒體更加醇厚,也會形成呈香物質(zhì),賦予酒獨特的香氣;但過量的話不僅會導致酒體辛辣苦澀,還會致人頭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頭”。
很多人為了避免喝酒上頭開始改喝洋酒,但事實上洋酒的甲醇含量要遠高于白酒。
2.醛類物質(zhì)
醛類和雜醇油一樣,都是酒中重要的呈香物質(zhì),同樣非常講究“適量”。
就拿最典型的乙醛來說,恰到好處的乙醛會讓酒產(chǎn)生一定的辣意,但是過多就會導致酒有強烈的刺激性。
雖然乙醛能夠最終代謝成水和二氧化碳,但這畢竟需要一個過程,短時間內(nèi)的大量攝入一定會導致飲酒上頭。
3.甲醇
雖然甲醇和乙醇同為醇類物質(zhì),但甲醇卻是有害物質(zhì),過量會致人頭痛,嚴重的話還可能傷害眼睛,如果喝酒之后會發(fā)現(xiàn)眼睛通紅,那么多半就是酒中甲醇超標了。
甲醇是釀酒中的果膠質(zhì)產(chǎn)生的,比如薯類中就含大量的果膠質(zhì),而食用酒精的主要釀造原料之一正是薯類。
喝酒精酒會感覺到上頭,就是添加的食用酒精中的甲醇含量過高導致的。
但也并不是說糧食酒中不含甲醇,谷物糧食的皮殼中同樣含有有果膠質(zhì),只是相比薯類要少很多。
4.酸脂不平衡
酸類是白酒中主要的風味物質(zhì),也是生成脂的前驅(qū)物質(zhì)。
白酒中的酸類有些能直接參與人體代謝,但有些不能,這些無法被代謝的酸,一旦過量就會致人頭痛。
而脂類能夠讓酒的香氣更豐富,還能夠降低頭痛感。所以,酸脂是否平衡,是評價白酒品質(zhì)高低的重點。
相信大家看到這里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純糧酒就不會上頭,因為這些物質(zhì)本身就是在釀造過程中出現(xiàn)的,所以如何控制、去除酒中的雜質(zhì),讓酒體更加純凈、平衡,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想要做到這一點,對于工藝的要求極為嚴苛,我們以木臺厚道酒為例。
首先它采用的工藝是12987的釀造工藝,這種工藝需要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蒸熟和發(fā)酵,就連餾酒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木臺厚道酒的餾酒在40 左右的溫度中進行,能夠?qū)⒓状?、乙醛等低沸點物質(zhì)蒸發(fā),同時也能讓高沸點的雜醇油有一定程度的揮發(fā)。
其次,它在取酒之后,還需要經(jīng)歷至少5年的陳藏,讓沒有揮發(fā)的有害物質(zhì)進行更長時間的揮發(fā),以達到酒體醇厚平衡、減輕傷害、避免上頭的目的。
為了達到酸脂平衡,這款酒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要由茅臺老廠長李興發(fā)的弟子馮小寧進行勾調(diào)。
馮老會憑借異于常人的味覺和記憶力,以及長達幾十年時間的訓練積累下的經(jīng)驗,從千百種風味不同的酒樣中,選擇出恰到好處的酒體進行配比、勾調(diào)。
同時還會進行科學精準的數(shù)據(jù)分析,來補充、平衡不同酒體之間的差異。
酒體風格確認之后,還需要通過專業(yè)的儀器,將多余的雜醇油再次進行過濾。
以上所有步驟走完之后,酒質(zhì)舒適醇和、還不會導致人不適的木臺厚道酒才算最終完成。
可見,不上頭的優(yōu)質(zhì)好酒,絕非隨隨便便的小作坊能夠做到的,所以大家在選酒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酒廠出產(chǎn)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