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韓信要是活著,他最怕的一句話應該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p>
其實自古以來,因為功高蓋主而被殺的功臣名將不在少數(shù)。
在韓信之前,最出名的就是越王勾踐,當年的文仲給他寫了七條計策滅吳,結果勾踐說:“先生的計策,我只用了三條就把吳國給滅了,那剩下的四條呢?你干脆到下面去獻給我的父親吧?!庇谑枪篡`就把文仲就給殺了。
而陶朱公范蠡就很聰明,滅了吳國之后就辭職不干了,帶著西施逍遙快活一生。
說白了,不少殺功臣的事都可以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那時候,劉邦建立漢朝后,漢初三杰中的張良就急流勇退,而蕭何則自侮名節(jié)用來保命。
三杰中的兵仙韓信,在軍事上的能力沒得說,但是在官場上他就是一個低能兒。
曾經被封為齊王,后來改為楚王,最后還被貶為淮陰侯,位置變換不斷,還越變越低,明眼人就應該已經看出了端倪了。
但是韓信他還不自知,他以為啊,被貶為淮陰侯就應該差不多了,再差也不能比這個位置差了,根本就沒有再往下去想。并且,在該低調的場合,他一點也不低調。
劉邦大宴群臣,挖了一個大坑,讓韓信去點評眾將領的才能。
韓信閉著眼睛就往坑里跳,把朝臣得罪了個遍。
劉邦問:“那依你之見,我能帶多少兵馬呀?”
韓信說:“陛下能帶十萬?!?/p>
劉邦又問:“那你呢?還說我嘛,當然多多益善?!币稽c也不懂得謙虛,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由來。
劉邦很生氣,甚至是對韓信動了殺念,他就瞅了瞅韓信道:“韓信啊,你這么厲害,怎么還在我的手下呢?”
韓信見劉邦生氣,這時候才靈光一閃:“大王啊,您雖然帶兵不多,但是駕馭將領的能力強?!眲盥犕隁獠畔?。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劉邦的心思了,就連最魯莽的樊噲他都明白,偏偏就韓信不明白。
有一次,韓信徒步就走到樊噲的家里,在這時候,他們兩個人都是侯爵,韓信是淮陰侯,樊噲是武陽侯,論地位是平等的。
因為韓信曾貴為齊王,所以樊噲見韓信到訪,那是親自迎接,并且還跪下行磕頭大禮:“大王光臨寒舍,真是三生有幸”。
可是韓信,他卻在感慨:“生乃與噲等為伍。”
這話說出來,其實是在看不起樊噲,覺得和樊噲地位相同是有失身份。
事實上韓信與樊噲他們本來是軍中的戰(zhàn)友,樊噲還是個粗人,但是在官場上歷練了多年,樊噲也懂得一些門道。
樊噲為什么他要行大禮去迎接啊?其實就是做給別人看的,這表示著他和韓信的關系一般,也就是同事之間或者是上下級之間的關系而已。
韓信為什么會被殺呢?有史料記載說韓信是內心不服,就忽悠自己曾經的手下陳郗起兵,自己則為內應。
這個事怎么又被呂后給知道了呢?韓信的府中當時有個仆人犯了錯,要被韓信關起來殺掉,這個人的弟弟來探監(jiān),他就說韓信謀反,讓弟弟去告狀。
這理由說出來你信不信呢?雖然說這是史料當中的記載,但是我不太信,為什么呢?
韓信打仗確實很牛,但是他沒有什么野心,要不然,他早就三分天下了,何必一讓再讓等到現(xiàn)在呢?
再說了,謀反這么大的事情,仆人又怎么知道的?仆人的弟弟跑出門告狀,空口白牙這么一說,呂后就相信了,韓信就被抓起來殺了?這理由聽起來就很有問題。
在公元前197年,陳郗起兵反叛,劉邦御駕親征,他想帶韓信一起出征平叛,韓信稱病不去。
劉邦也沒勉強,朝廷大事就交給了呂后和蕭何,呂后是個聰明人,她心想:“這劉邦都已經快60了,韓信才35歲,那假如劉邦一死,自己兒子能不能夠服得住這個韓信呢?”
剛好有人說韓信要造反,呂后她就把這個信交給了蕭何,說:“你得想個辦法讓韓信入宮,咱們做了他?!?/p>
蕭何他也沒辦法,呂后強勢,他也只能想辦法把韓信騙入宮。
所以他就跟韓信說:“大王傳來捷報,說陳郗伏法,不日將回,你趕緊進宮去道賀去?!?/p>
韓信再稱?。骸拔也蝗?,我病了,我腦瓜子嗡嗡的。”
蕭何再三勸道:“病了也得去,大家都去,你怎么能夠不去呢?”
韓信只好就進入了長樂宮,他剛一進殿,就被埋伏的人給逮了。
野史當中還是這樣記載的,說當年劉邦曾經答應了韓信說:“遇到金,遇到火,遇到土,三不殺。”
呂后就想了一招,把韓信押往了長樂宮的一個鐘室。
這個地方,沒有窗戶,不透光,就意味著離開了火,然后把韓信給吊起來,離了地下就離開了土,那武器總是金做的,怎么辦呢?很簡單,呂后就讓宮女,把竹子削尖,然后殺死了韓信。
正史呢,是這么記載的:“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之,斬之長樂宮鐘室。”
韓信在臨死之前才說了:“我后悔當年為什么不聽蒯通之言,以至于被婦女小人所騙,真是天意啊。”
韓信被夷了三族,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
韓信是不是真的謀反了,其實已經不重要,八個異姓王干掉了七個,還有一個吳芮裝孫子才免一死,不都是謀反之罪嗎?
這就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p>
所以在公元前的196年,一個最耀眼的軍事天才像流星一樣劃過天空,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隕落了。韓信年僅35歲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