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jīng)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第二人稱屬于一種語法中的范疇,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第三人稱是指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的第三方,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第一人稱(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二人稱,屬于一種語法中的范疇。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如”你”,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是比較少見的敘述方式。古文中“爾”也為第二人稱,意為”你”?;蛘摺叭辍币部勺觥澳恪笨?。
第三人稱是指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在言語活動中﹐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不出現(xiàn)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xiàn)。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作用:
第一人稱:
1、容易拉近與讀者距離,使讀者進入‘我’這個角色。
2、便于抒發(fā)情感,進行詳細心理描寫
3、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動形象,使讀者能更具體地體會作者心情
4、通過對“我”的詳細描寫,來喚醒讀者內(nèi)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節(jié)敘述雜而不亂,情感更加動人。
第二人稱:
1、增加親切感,這種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對我們娓娓而談一樣,無形之中拉近了讀者與原文段的距離。
2、便于對話,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強感染力;用于物,有擬人化效果。
3、能夠使讀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調(diào)動起來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稱:
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沒有受時空限制,反映現(xiàn)實較為靈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