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越炫耀什么,就越缺什么”,一個人頻繁展示的,就是他所缺乏的,在固有的認知中,我們只會去關注一個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什么,以此來對他的性格進行一定程度的評估。
固有的思維認知,讓我們總是以一種片面的方式去認識一個人。
很少有人會在意,別人沒發(fā)過的動態(tài),然而那些從未對外展示的才是一個人真正未曾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人的炫耀行為來自于觸碰和真正擁有之間,或許他已經(jīng)觸碰到了這件事物,但是他并沒有真正擁有,因此只能用觸碰過的證據(jù)來進行炫耀。
其實一個人朋友圈從沒發(fā)過的動態(tài),才是他真正的模樣,也是他真正缺少的東西,不管是秀恩愛還是秀旅游,秀孩子,秀美食,都基于它們確實存在。
和自己毫無瓜葛的事物,炫耀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就像一句俗話所說,“看別人的朋友圈,要反著看,看他從來沒有發(fā)過的東西?!?/p>
朋友圈的特性給了無數(shù)人一個全新的平臺去演繹自己想要的精致生活。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人格面具理論(Personality mask theory),它是指當個體處于群體之中時,會下意識地掩藏自己的真實心理或是需求,用這種方式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榮格將人在不同情境下出現(xiàn)的不同狀態(tài)比作為一種人格,對這個人格的真實需求進行掩蓋的過程就是給人格帶上面具的過程。
同一個人會有多個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使用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朋友圈特有的匿名性與間接性給人格面具的使用增加了更多的空間。
所以朋友圈成為了無數(shù)人樹立形象與人設的最優(yōu)選擇,朋友圈里與自己沒有現(xiàn)實接軌的人,也沒有人會識破自己的精心裝扮。
朋友圈的存在滿足了部分人樹立形象需求,滿足了部分人對于尊重需求的實現(xiàn),在這個網(wǎng)絡世界中,他們靠著自己的精致生活贏得了無數(shù)人的贊賞與現(xiàn)實認可。
只要抓住了一個比較突出的點,他們就會用盡全力地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優(yōu)越,以此來彌補自己平凡生活的空缺。
我想很多人都會思考過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人從不發(fā)朋友圈?
很多人會對他們產(chǎn)生諸多誤解,譬如這個人性格有問題,譬如這個人高掩飾人格,不值得深交,從未顯露過朋友圈動態(tài)的人,總是會被無數(shù)人猜測,為什么在這個社交泛濫的社會中,有的人竟然從不會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其實,他們從未分享過的生活,都很平淡,沒有能夠值得分享的心情與生活,所以他們也喪失了發(fā)朋友圈的欲望。
一個沒有旅游過的人,不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旅游的事,一個沒有對象的人也不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與伴侶的日常,諸如此類,一個人真正沒有的東西連炫耀的資本都缺乏。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時,要看他沒有發(fā)過什么,而不是他拼命在展示的東西,那些東西或許是他真的擁有,或許是炫耀,即便是炫耀,那也沾了邊。
而一個人從未發(fā)過的那些動態(tài),正好才是他生活中沒曾觸及過的東西,所以他無法展現(xiàn)出來。
任何炫耀的本質都是一種過度夸大行為,一個人卻是有點小錢,才會炫富,只有在存在的基礎之上,人才能夠對自己觸及過的事物進行夸大,以此博得別人的認可與尊重。
一個人真正缺乏的事物,是無法拿到公開場合去秀,去分享,因為朋友圈總會有真正與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過的人,所以任何分享都有大部分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人性都是向陽而生,人們會自動地靠近光明,自發(fā)地遠離消極,陰郁的事物,因此,大部分人在朋友圈分享的都是生活中積極,美好的一面。
在這樣一個記錄生活的網(wǎng)絡世界中,你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分享日常生活動態(tài)的人,大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過得并不差,沒有人拿著武器架在他脖子上逼他分享生活,分享生活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一種愉悅的,自發(fā)的事情。
對于他們來說,朋友圈是記錄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熱愛生活的證據(jù),他們的生活足夠豐富,所以他們也有發(fā)朋友圈的素材。
再看看那些三點一線的上班族,他們的生活大多平淡而重復,沒有可以分享的快樂,也沒有能夠捕捉的美好,所以他們消失在了朋友圈。
從他們的停更的朋友圈中,你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或許成熟了,穩(wěn)重了,或許變得更加安靜,他們很少分享生活,而生活也確實沒有太值得分享的。
他們或許過得很平淡,或許過得很忙碌,總而言之,朋友圈不再是他們分享生活的地方,他們或許會分享其他動態(tài)。
一個人過得怎么樣,其實不能看他分享的生活,反倒要看他從來沒分享過的東西,正如人格面具一般,每個人讓人看到的點點滴滴都是他想讓人看到的,其實朋友圈也是如此。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