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中國】一杯咖啡在巨頭眼里,它能盛下更多東西,對華為來說尤其如此。
華為公司
天眼查APP顯示,在滿屏科學儀器、設計研究相關的商標申請名單中,華為申請注冊了兩個與 “咖啡”相關的商標,其中一項為“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狀態(tài)為等待實質審查;另一項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仍為等待受理狀態(tài)。
華為申請“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
難道華為也打算加入咖啡賽道?本文將從華為注冊咖啡商標談起,聊聊蘋果、小米等大公司們都偏好搞哪些“副業(yè)”。
喝的不是咖啡,是科技?
華為盯上咖啡不是不可能。
華為CEO任正非就是一個喜歡喝咖啡的老板,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下表達了對咖啡的喜歡,“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他的名言之一。這還要從2014年的一次專家座談會談起,當時任正非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作為講話題目,面對一眾專家侃侃而談。多年后,任正非在一次講話中又談起了“什么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
他如此解釋道:“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并不是咖啡因有什么神奇作用。而是利用西方的一些習慣,表述開放、溝通與交流。你們進行的普遍客戶關系,投標前的預案討論、交付后的復盤、飯廳的交頭接耳……我都認為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優(yōu)化自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Х葟d也只是一個交流場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交流的機會與場所,不要狹隘的理解形式。”
在任正非眼里,喝咖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更是一種管理之道。茶有茶道,咖啡也有咖啡的“道”,任正非顯然就是咖啡“道”的高手。
咖啡
而在日常工作中,任正非也多次鼓勵員工喝咖啡,“我們研發(fā)人員很摳門、很小氣,他們老是不愿喝咖啡,嫌咖啡貴,就算不看他們不喝咖啡,就知道他們還落后,因為他們掙錢多了,放在口袋里不拿出來花?!?/p>
老板的興趣往往能影響公司文化,愛喝咖啡,在華為內部已蔚然成風。
觀察一下科技大佬們的愛好和日常,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出他們的興趣影響企業(yè)業(yè)務的痕跡,甚至預見其發(fā)展方向。小米CEO雷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也許是最善于將“業(yè)余愛好”打造成商業(yè)帝國的天使投資人,小米生態(tài)鏈堪稱其最得意的作品,而智能汽車有可能是他的下一個作品,或者說是小米生態(tài)的最后一環(huán)。
事實上,當天使投資人也是他的一大愛好,幾乎沒有什么是他不感興趣的。留意雷軍的微博,近日他又化身影視博主,推薦起了高分電影。他在評論下面說自己熱愛生活,喜歡手機、攝影、汽車、電影、看書等。
雷軍微博
有時候想法太多往往容易苦惱,雷軍就是如此。十多年前他在一篇博客中這樣寫道:“我總是為自己和他人的好主意而歡欣鼓舞,如果這些主意閑置,會令我痛苦不堪?!?/p>
話題回到華為身上,作為一家始終保持最高專注度的巨頭之一,華為不輕易進入其他領域。但最近幾年,環(huán)境大變,華為不得不進入自己所能進入的領域,盯上咖啡行業(yè)并不是不可能。事實上,華為早在2018年就與瑞幸咖啡有過一次合作,當時雙方推出了一種黑科技,讓用戶在設備前畫愛心手勢就能點咖啡喝,這有點像華為Mate旗艦系列的“隔空操作”功能。
但作為一家科技巨頭,華為真的能瞧得上咖啡行業(yè)?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一家巨頭一年的銷售額遠遠超過某一行業(yè)一年的市場規(guī)模時,這種情況就更是如此。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現制咖啡市場規(guī)模約為850億元,而華為去年的總銷售額達到6368億元,這還是華為流年不利后取得的成績。
華為之所以要注冊咖啡商標,原因無非有兩個。
一是華為想在內部打造一種獨特的交流文化,吸引全球人才進入華為工作。華為在這件事情上非常認真,去年任正非表示要在華為上海青浦基地建造100多個咖啡廳,創(chuàng)造一個思想碰撞的平臺。
二是為了防止其它公司搶注,畢竟很多公司在搶注與華為沾邊的商標這件事上太過熱情,此前華為還搶先注冊了跟姚貝娜有關的商標,就是出于這種考慮。
蘋果用“零花錢”搞流媒體
當你手里有幾個小錢,不會不想到投資,否則錢就會生銹。對于蘋果來說,旗下的業(yè)務實在太過賺錢,不投幾個副業(yè)說不過去。
蘋果
據蘋果2021年財報顯示,蘋果去年收入高達36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6萬億元);凈利潤為946.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376億元),利潤率接近40%。
這些錢有一部分應該花在了AR/VR和蘋果汽車的研發(fā)上,畢竟它們是蘋果最看重的兩個業(yè)務。但有一個業(yè)務,蘋果卻想花小錢辦大事,它就是流媒體業(yè)務。據蘋果財報顯示,其在流媒體業(yè)務的投資僅為數十億美元,這比亞馬遜投資的90億美元和Netflix的140億美元完全不能比,更是不到蘋果凈利潤的零頭。蘋果可以說是在用零花錢搞副業(yè)。
Apple TV+
蘋果這么做是有原因的。一是蘋果對待流媒體行業(yè)如果太過認真,那等同于要燒錢,但這一行業(yè)不值得蘋果這么做,因為從市場規(guī)模來說,它還不及蘋果旗下單個業(yè)務來錢快。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唱片業(yè)的總銷售額為220億美元,但當時蘋果旗下的iPad業(yè)務一年的營收就達到了261.82億美元。
二是在蘋果的考量中,流媒體業(yè)務注定只能成為蘋果硬件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配角。目前,Apple TV+內容制作預算僅為公司收入的0.6%,但流媒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戶吸引效應,像iTunes、Apple TV+等都是有一定的用戶量的,它們未必能牢牢抓緊用戶,但能完善蘋果自身的生態(tài),這就足夠了。
因此,涉足流媒體行業(yè),蘋果抱的是“重在參與”的心態(tài)。
互相“偷家”的巨頭
“汽車就是四個輪子的手機”這句話將造車行業(yè)和手機行業(yè)連接了起來,造手機的可以去造車,反過來造車的也可以去造手機,而且來勢較前者更為迅猛。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堪稱一場宏大的直播活動,不僅熱度極高,而且消息幾乎沒有斷過。
去年3月份,雷軍在一場手機發(fā)布會上宣布了造車的消息,表示未來十年要砸100億美元到智能汽車行業(yè)中去。自此,小米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
有跡象表明,小米造車的進展可能超出預期。從人員上來說,目前小米汽車業(yè)務研發(fā)團隊規(guī)模已超過1000人,能夠極大程度推動項目往前走。在專利上,小米倒不是特別著急,因為一切都還處在起步階段,相關技術只能一步步積累。截至2021年2月,小米在造車領域已申請了超過800件專利。
小米汽車專利申請趨勢圖
根據小米的樂觀估計,小米汽車2024年上半年可能會正式量產,而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此前表示,小米汽車首批工程樣車今年三季度就會出來。如果相關測試一切順利,相信小米汽車會以更快的速度量產。
目前來說,小米汽車還是小米集團的一個副業(yè),但從小米的決心和投資規(guī)模來看,小米汽車遲早會成為小米公司的主業(yè),地位甚至會超過小米手機等業(yè)務。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小米汽車未來能成功打開國內電動車市常
小米、華為、蘋果涉足汽車行業(yè)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車企不得不反擊。
去年9月,吉利宣布進軍高端手機領域。幾個月后,網上出現了“吉利將收購魅族”的消息,根據當時一些接近此交易的人士表示:“交易還在進行中,正在做盡職調查”,而吉利官方對此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認。而就在6月13日,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公示,星紀時代已與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東簽署協(xié)議,星紀時代擬收購珠海魅族79.09%的股權。
星紀時代擬收購珠海魅族79.09%股權
吉利這一步走得非常高明,因為魅族這個品牌非常深入人心,一旦交易達成,吉利進軍高端手機領域相當于走了一步捷徑,這很有可能是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的一次復刻。
除了吉利,蔚來,特斯拉之前也被傳出造車的消息,但目前還沒有更多消息。
“全能”的騰訊和阿里
武功有專精者,也有全能者。在國內的幾個巨頭中,騰訊和阿里顯然就是搞副業(yè)的全能者,它們更想打造一個龐大的商業(yè)帝國。
騰訊
不過,騰訊和阿里在投資方式上略有區(qū)別。騰訊對被投資方會給予相當大的自主權,而阿里巴巴更想什么事都親力親為,自己掌握主動權。
阿里巴巴
靠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早已不再局限于電商行業(yè),其觸角遍及金融、教育、酒店、游戲、醫(yī)療健康、旅游、影視等領域,投資各種“副業(yè)”更像是這家巨頭的主業(yè)。但令人尷尬的是,阿里投資的副業(yè)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優(yōu)酷UC、九游、豌豆莢、蝦米等都是前車之鑒。有目睹這一起起失敗案例的互聯(lián)網人士總結說,阿里的投資太過強勢,往往會肢解初創(chuàng)團隊。
而騰訊在國內外的投資多達數百項,與阿里巴巴相比不遑多讓。但去年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騰訊減持了一向看重的京東股份,從約17%降至約2.3%,變成了一家小股東。如果說這是騰訊轉變的信號,那防沉迷政策的出臺就讓其對自身的游戲業(yè)務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促使其作出改變。
馬化騰朋友圈
今年5月,騰訊發(fā)布首份《騰訊可持續(xù)社會價值報告2021》,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馬化騰表示,“我們應該去做這些難而正確的事,以長期主義的決心推動社會共創(chuàng),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社會價值?!边@背后的邏輯是騰訊開始助力實體經濟。早在幾個月前,馬化騰在朋友圈中就表示,“三年來,我們與實體經濟更近了。助力實體經濟,是機遇亦是責任?!?/p>
在互聯(lián)網經濟中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騰訊終于開始了又一次轉變。
寫在最后
無論是咖啡行業(yè),還是其它行業(yè),促使巨頭們投入的動機各不一樣,有的確實是“有利可圖”,有的與公司的戰(zhàn)略調整有關,小米造車就是在全球手機市場萎縮后小米高層作出的一步重大舉措。而對華為來說,進軍咖啡行業(yè)不太可能。在很多公司眼里,咖啡是一門生意,但在華為這里,咖啡只是一種觸發(fā)思想、靈感碰撞的媒介,目的是吸引人才來到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