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jì)八十、九十年代,是用數(shù)字調(diào)諧收音機最時髦的年代,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智能手機,每天晚上躺下,唯一能消解一天煩惱和疲憊的身體,就是聽收音機。
那個年代,找哪個電臺,哪個頻道,哪個主持人,聽哪個內(nèi)容,聽哪個評書,聽哪個流行歌曲音樂,聽點兒時事新聞,收音機粉絲基本都門兒清。
聽完電臺直播后,第二天出門找人聊天是最快樂、最能顯耀自己的文化水平的時候了,如果聊天對方不懂、或者干脆沒有聽收音機,或者更丟份的是他沒有收音機,你就可以盡情打擊鞭笞對手了。
那個年代還沒有網(wǎng)購,去買一個好收音機,得去電子市場挨家挨戶打聽,了解價格,了解型號,看誰便宜。九十年代那段兒,我主要去沈陽沈河區(qū)萬柳塘公園附近的南塔電子市場,那時候沈陽電子迷買音響,買收音機,買家電都去南塔電子市場走走場面兒。
我記不得自己怎么攢的錢,反正是湊齊人民幣,就去南塔電子市場買了個德生收音機,什么型號的也忘記了,一直用了很多年,后來被自己父親給弄丟了。
那時候用德生收音機最大樂趣,每天回到大學(xué)宿舍,就把它拿出來顯擺,用它聽普通收音機聽不到的電臺,尤其是立體聲電臺,也崇拜了一批電臺播音員,后來還專門去電臺采訪了這些同行。
再后來,因為工作了,再也不聽收音機了。12年過去了,2006年第一次買臺polo汽車,又開始聽起了汽車上的收音機,汽車上只有錄音帶,錄音帶聽久了,就開始聽電臺,走到哪里,聽到哪里,從沈陽到大連,從沈陽到北京,一路上走到哪個城市,調(diào)到哪個城市電臺,為漫長行程解悶。
我沒有收音機了,如今每個早上,我用手機下載的“喜馬拉雅”網(wǎng)站聽北京、上海的電臺,因為喜歡那兩個城市很久了,卻沒有機會去那兩個城市工作,就聽聽他們的電臺,聽聽他們的音樂、民生,聊作消遣。
眼下,上海有58個電臺,據(jù)說買臺德生收音機,拉開天線,就都能收聽到,那確實是門手藝活,因為我當(dāng)年也用過,只要手一抖,一個電臺就被緊緊相鄰的另一個電臺擠掉了。
如今時過境遷,電視已經(jīng)被手機視頻徹底壓垮了,新一代年輕人早就不買關(guān)注電視節(jié)目了,對時間、地點要求太多,不過收音機節(jié)目情況要好很多,不知道還有沒有聽電臺,聽調(diào)頻廣播的粉絲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