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買車時經(jīng)常會看到同一車型不同配置其輪轂尺寸有區(qū)別,比如一款車高配使用的是18寸輪轂,中低配使用的是17寸輪轂,那么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對車輛有什么影響?多花錢買大輪轂是否劃算呢?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同車型輪轂大小不影響車輪大小
不管是18寸輪轂還是17寸輪轂,裝上輪胎后車輪直徑是相同的,并不會因為高配車用的大輪轂所以離地間隙就。因為不同尺寸的輪轂匹配的輪胎扁平比不同,裝上后整體直徑是相同的。比如18寸輪轂匹配的是235/55R18的輪胎,輪胎扁平比為55,輪胎側(cè)面厚度為12.9cm。而17寸輪轂匹配的是225/65R17的輪胎,扁平比65,輪胎側(cè)面厚度為14.6cm。輪胎的厚度彌補了輪轂直徑的尺寸,整體車輪直徑相同。
大輪轂的優(yōu)缺點
大輪轂配低扁平比輪胎視覺效果很好,而且輪胎薄輪轂大,輪胎抗側(cè)向變形性好,在轉(zhuǎn)彎時輪胎支撐有力,車輛轉(zhuǎn)彎干脆利落,路感很好,適合運動型車使用。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輪胎也有緩沖路面沖擊的作用,但是低扁平比的輪胎側(cè)面很薄很硬,濾震效果差,因此車開起來舒適性略差,輪轂太靠近地面容易蹭傷、車輪碾壓到尖銳凸起物體時容易硌壞輪胎和輪轂。而且由于輪胎支撐性好其磨損也更快。一般扁平比大的車正常開有些十萬公里輪胎還磨損不到標記線,而使用低扁平比的運動型車基本上很少有使用超過6萬公里的輪胎。
小輪轂的優(yōu)缺點
小輪轂配高扁平比的輪胎就是上圖這種效果,小小的輪轂被一圈厚厚的橡膠包裹,有些人認為丑陋。其實我覺得這是最實惠的車輪組合了。輪胎有厚度可以吸收很多路面沖擊力,開起來更舒服、平時停車也不怕輪轂蹭到道牙、馬路牙子說上一腳油門就上去了,不用怕碰壞輪轂或者輪胎。這些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實惠。
買車應該選大輪轂還是小輪轂
看個人需求,如果你喜歡駕駛、經(jīng)常激烈駕駛體驗速度與激情的話選擇大輪轂,這樣能讓你充分體驗到這輛車的性格。但是要注意車輛自身有沒有運動基因,別買輛SUV你還要多花錢上大輪轂就有點浪費了。如果你不是前者的話那么就沒必要刻意為了好看而花錢去買大輪轂車型。小輪轂省心、好用、舒適,除了看起來不酷外剩下的都是實惠。有人可能會說“哎呀,我平時偶爾喜歡開個快車,輪胎那么厚是不是會影響我駕駛啊”。其實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來看普通家用車我們在公路上開很難開到讓你感覺輪胎拖累你的那種程度。而真正有運動基因能達到這種程度的車一般都不會用小輪轂。
另外還有一些車使用的輪轂尺寸明顯大于同級別其他車型,這種車輪子尺寸也會更大,看上去更漂亮,但是車輪太大導致驅(qū)動輪傳動力臂變長,車輪相對于地面的扭矩減小,車輛動力性和加速性不如小輪胎。油耗表現(xiàn)不好。而且車輛重心增加會影響穩(wěn)定性。所以個人感覺普通家用車使用太大的輪胎除了好看基本上沒有什么明顯的優(yōu)勢。
說說我在美國開的兩臺輪轂反差極大的車吧。10代雅閣運動版,19寸輪轂,配235/40 R19的胎;7代凱美瑞乞丐版,16寸鋼輪轂,配205/65 R16輪胎。
論視覺效果,毫無疑問是大輪轂更好看。因為對同級別或同款車來說,輪轂大小只會影響胎壁的厚度,而整體的輪胎直徑基本是差不多的。因此大輪轂就意味著胎壁薄,看起來會更顯檔次、更動感。相反,小輪轂則意味著胎壁厚,看起來更像貨車、面包車、中大型客車等商用車的車輪樣式,所以容易顯得廉價。
不過由于SUV的輪胎直徑要比同檔次的轎車大一圈,因此同樣尺寸的輪轂用在SUV上,胎壁就比用在轎車上更厚,視覺上不如轎車的輪轂顯大。比如下圖是低配漢蘭達用的18寸輪轂,配備的是235/65 R18的大輪胎,看起來就和16寸輪轂的凱美瑞效果差不多。所以,決定視覺效果的關鍵不是輪轂的絕對尺寸,而是扁平比。
論舒適性,這倆輪胎都不怎么好。雅閣這19寸輪轂帶來的薄胎在過坑洼路面時太顛了,在擁有大量老舊爛路的美國新澤西開車實在吃不消,不管大小顛簸全是顆粒感滿滿的硬碰硬。和國內(nèi)大城市相比,美國這路面質(zhì)量用薄胎,估計要提前一兩年換胎。而且泊車和低速轉(zhuǎn)彎時還要加倍小心以防把輪轂蹭傷。反過來,凱美瑞的16寸輪轂配備的輪胎又厚過頭了,過小顛簸固然比薄胎舒服,但是過大顛簸和減速帶時有明顯的余震,像船一樣忽忽悠悠,同樣不舒服。
要說操控性,19寸輪轂的雅閣確實完勝,輪胎不僅薄,還比凱美瑞的205小腳寬了30mm,抓地力更強,過彎時側(cè)向支撐力也更充分,激烈駕駛時會更有信心。同樣的駕駛風格,我開235/40 R19輪胎的雅閣從來沒因為大油門加速、急剎車和高速過彎而出現(xiàn)打滑和響胎,但是開凱美瑞的205/65 R16,上述現(xiàn)象基本上每周都會發(fā)生: 剎車還沒踩到底就能觸發(fā)ABS 彈腳,總覺得剎不??;雨天1/3油門起步都打滑;有積雪就更呵呵了,起步到10km/h以內(nèi)油門一踩就滑,只能先靠怠速悠起來才能繼續(xù)加速。
經(jīng)濟性方面,大輪轂自身的成本更高,所配備的更寬、更薄的輪胎也更貴。我這雅閣的19寸輪胎官價181美元/條,而凱美瑞的16寸輪胎只要108美元/條,這還不算人工和稅費。同時由于更寬的輪胎增加了車子的滾動阻力,還更費油。從上圖美國EPA油耗測試就能看出來,同樣是1.5T雅閣,225mm輪胎版的城市油耗7.84升/百公里,高速油耗6.19升/百公里,而235mm輪胎版的城市和高速油耗則分別為8.11升/百公里和6.72升/百公里。
最后總結一下它們各自的優(yōu)缺點:
大輪轂+薄胎
- 優(yōu)點:外形美觀、抓地力好、操控極限高、過彎相對不易側(cè)傾
- 缺點:費油、舒適性差、容易受傷、相對不耐用、成本高、噪音大
小輪轂+厚胎
- 優(yōu)點:價格低廉、省油、皮實耐操、噪音?。ㄏ鄬Γ⑹孢m性稍好。
- 缺點:不好看、抓地力差、操控極限低。
輪轂大小這事兒,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對我個人而言,相比上述兩個極端尺寸,我更喜歡均衡一些的搭配,比如自己雅閣混動上配備的225/50 R17輪胎,不薄不厚,兩頭都能兼顧。
汽車輪轂大、或小,各有千秋、不能說哪個更好,前提是增大輪轂、別導致輪胎外徑也增加,只要輪胎外徑?jīng)]增大、那么對于動力的影響不大(也要結合輪轂增加所帶來的重量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包含多維度的問題,不是簡單用哪個好、哪個不好所能涵蓋的,本質(zhì)上就是各有各自的優(yōu)勢、而同樣有各自的劣勢!
大輪轂的優(yōu)劣
大輪轂的優(yōu)勢 : 輪轂越大,簡單點說就是需要匹配低扁平比的輪胎,如上圖所示、扁平比的計算方式;扁平比越低的輪胎,從視覺上看越扁、而輪轂部分顯得更大,給人的感覺就是輪轂非常大氣、高端,所以一些高端車、性能車都是這種大輪轂、配低扁平比的思路,甚至一些主打舒適的車子、為了營造視覺上的高規(guī)格也違心的開始選擇這種方式;大輪轂、低扁平比配套設計可以提供更好的路感,支撐也更加足,良好的公路條件下、這種設計更能發(fā)揮出車輛的性能!大輪轂的劣勢:大輪轂、配低扁平比輪胎在提供高顏值及良好的路感外,存在的劣勢也同樣不少;比如很容易鼓包,因為輪胎胎扁、遇到硬物沖擊,輪胎出現(xiàn)潰縮的程度就低,而潰縮程度低、緩沖能力就差,所以這種設計遇到?jīng)_擊特別容易鼓包,比如上馬路牙子、就容易弄出包來,這種設計最適合跑良好的公路、不適合跑爛路;其次就是影響舒適性,原因也是由于緩沖能力差、所以沖擊會傳到車內(nèi),對乘客造成影響!
小輪轂、高扁平比的優(yōu)劣
說實話小輪轂、配高扁平比輪胎,從實用角度上看、一點缺點都沒有,完美;只是從顏值上看簡直是丑爆了,如下圖法拉利、路巡輪胎的外觀對比圖,從顏值上看當然是法拉利的大輪轂更漂亮,所以這幾乎是唯一的缺點;而優(yōu)點就非常多了,它可以跑爛路、因為更厚,所以遇到?jīng)_擊時、潰縮幅度更大,用以緩沖掉外界的沖擊,從而減少對胎壁的破壞,所以從耐用程度上看很好;其次就是舒適性更高,道理同上面一致,對沖擊、震動的緩沖好,所以乘坐起來更舒服!當然小輪轂、高扁平比輪胎,對操控會有一定的影響,但這是理論層面的問題,畢竟我們開車大多時候用于買菜、代步而非競技,所以空談操控沒意義;實際上增大輪轂、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輪轂增大、必然帶來重量上的提高,想抑制重量就必須上旋壓、亦或者是鍛造,這樣一來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因為增大輪轂、恰好導致輪胎外徑增加(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那么會導致車輛性能進一步變差!理由在于發(fā)動機扭矩傳遞到車輪后、是一個固定值,它等于力、力臂的乘積,在而車輪的力臂就是輪胎的外徑,那么輪胎外徑如果增加則必然導致牽引力的降低,那么車輛的性能就會下降—輪上扭矩=輪緣牽引力*輪胎外徑,由這個公式可推斷,在輪上扭矩不變時(發(fā)動機扭矩通過變速箱后傳遞到輪上的扭矩),如果輪胎外徑增加、那么輪緣牽引力必然降低,牽引力降低了,起步自然就沒勁了、所以會導致無力感!
汽車輪轂尺寸大小沒有誰好誰壞的說法,關鍵看是什么車型,主要用途著重哪一方面,同時其還需要輪胎的配合,下面咱們結合不同車型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轎車。包括三廂、兩廂車型都算是,轎車底盤普遍較低,也更加適合偏向操控性的調(diào)教。而如果我們增大輪轂尺寸后,相應的輪胎也需要調(diào)整尺寸,更換扁平比更小的輪胎才能適應更大尺寸的輪轂。扁平比越小,輪胎側(cè)面高度越小,看起來更薄,對于轎車來說,這種組合可以大幅提升輪胎抓地力,操控體驗得到改善,相應的減震效果降低,通過性降低,油耗升高。更換小尺寸輪轂,需要大扁平比輪胎配合,相應的操控性降低,油耗降低,抓地力弱化。如果追求操控體驗,適當增大輪轂尺寸和降低輪胎扁平比。
第二,SUV車。其擁有更高的離地間隙,通過性更強,適合非鋪裝路面。SUV應該配備相比轎車更小的輪轂和更大扁平比輪胎,以增加輪胎承受復雜路況的能力,比如普拉多等車型,其輪轂尺寸非常小,輪胎扁平比也非常小,遇有凸起物輪胎可以有足夠的空間緩沖,而扁平比越小,輪胎內(nèi)空間越小,緩沖能力越低。SUV原車自帶輪胎完全可以滿足出行需求,如果平時喜歡自駕游一些山區(qū)坑洼地區(qū),可以更換小尺寸輪轂和扁平比更大的輪胎。
綜上所述,轎車增大輪轂尺寸可以改善操控體驗,縮小輪轂尺寸可以提升舒適性;SUV車增大輪轂尺寸會弱化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縮小輪轂尺寸可以提升舒適性,也更符合SUV的標準。
汽車輪轂尺寸過大或過小都不好,對于普通代步車而言總會有正好標準。
輪轂與輪胎是一對“黃金搭檔”,不過也是一對此消彼長的“對手”;在組合直徑不變的前提下,輪轂尺寸越大輪胎扁平比則越小,反之輪轂越小則扁平比越大,扁平比一定程度的決定了汽車的舒適性以及NVH。
輪胎扁平比釋義
以225 60 R17為例,其尺寸單位為毫米(mm),225指輪胎與地面接觸區(qū)域(胎冠)位置的總寬;而輪胎側(cè)面從地面到輪轂的高度俗稱側(cè)壁高度,其數(shù)值為225 60 R17的60,不過60不是指mm,而是胎冠寬度的60%-【225 60%=135mm】;R17指輪胎適應的輪轂尺寸,這一數(shù)值的單位為英寸,也就是17英寸輪轂。
以上為輪胎的參數(shù)解讀方法,下面再看輪胎的結構特點。
輪胎結構包括胎冠和側(cè)壁兩大區(qū)域,胎冠包括花紋層和冠層,總厚度約12~14mm(普通輪胎);該區(qū)域有鋼絲層、簾布層、帶束層、氣密層等結構,作用為穩(wěn)定加強胎冠強度與結構,這一位置強度越高越高。側(cè)壁位置橡膠層厚度約為6mm左右,其加固層只有簾線層一層和內(nèi)部氣密層,其強度是非常低的。
側(cè)壁的厚度如此之低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減震】,輪胎內(nèi)部的空氣在車身的重壓下可以被輕松壓縮,那么輪胎側(cè)壁薄一些則能隨著壓縮空氣的同時被壓縮;于是路面細碎的震動則能通過輪胎的壓縮而被有效濾除,稍微大一些的起伏也能通過大幅度壓縮側(cè)壁高度實現(xiàn)車身姿態(tài)的幾乎不變,這是輪胎對NVH和舒適的主要價值所在。
如果在總直徑不變的前提下加大輪轂尺寸,則輪胎的扁平比必然會變薄,也就側(cè)壁變薄了;結果則為可壓縮高度首先且輪胎胎壓會高一些,前者會造成車身姿態(tài)在行駛中的頻繁變化,后者會造成細碎震動無法有效過濾造成大噪音,甚至震動會損壞減震塔頂。
如果在總直徑不變的前提下過量減小輪轂尺寸,則輪胎扁平比較大側(cè)壁會變得很厚,可壓縮厚度變大后會造成車輛行駛中“顫顫悠悠”,因為稍微有些晃動輪胎就會被壓縮,開車也就會像開船一樣感覺車身很軟。
總結:盲目升級加大能讓視覺沖擊力更強但體驗變差,盲目減小也會讓體驗變差不過這種匹配適合越野車;所以輪轂的尺寸不宜輕易修改,扁平比盡量控制在50~60之間,這是量產(chǎn)代步車最常用的尺寸。
(關注天和Auto硬核聊車,購車、用車、技術交流、咨詢咨詢每日更新。)
普通家用車輪轂,17寸就夠了!因為大輪轂的缺點實在是太多了!
很多在買車的時候都喜歡大輪轂,因為大輪轂一看就是高配車型,看起來大氣,很多車企也會刻意用輪轂來區(qū)分高低配車型,甚至有的車主會在買完車之后,把輪轂進行改造,換上一個更大的輪轂,大輪轂看起來確實帥氣運動,但是很多改了大輪轂的車主,往往會后悔,因為大輪轂的缺點實在是太多了。
1、輪胎太容易壞了。我們要知道,改大輪轂就必須降低扁平率,因為輪胎的周長是不能改變的,一旦改變周長,時速表、里程表都成了擺設,所以一般16寸的輪轂,扁平率是50的輪胎,改成18寸的輪轂,扁平率就必須改成40甚至35,輪胎就變得更薄了。更薄的輪胎,經(jīng)常走爛路很容易鼓包甚至爆胎,而且不光是輪胎,輪轂也會更容易損壞,很多人改了輪轂之后,甚至半年就要換一次輪胎。
2、舒適性下降。大輪轂還要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舒適性明顯降低,那是因為輪胎變薄,一些小顛簸都會很快的傳遞到車內(nèi),導致車內(nèi)的振動明顯增加,而直徑更大的輪胎也會相應地增加胎寬,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輪胎和馬路的接觸面更大,胎噪更大。所以換了大輪轂之后很多人的直觀感受就是變得更吵更顛了。
3、油耗增加。有人認為換了大輪轂的輪胎,車輪不是變大了嗎?轉(zhuǎn)一圈不是能多走一段距離,油耗不是應該降低嗎?但是你要知道,同一款車型,無論你換多大的輪胎,輪胎的周長是不允許改變的,所以換大輪轂對于油耗的降低無濟于事,反而因為更重的重量,更大的胎寬,導致油耗會有所增加。
4、換胎價格更高。一般來說,輪胎的直徑越大,價格越高,一只輪胎的價格甚至能差上數(shù)千元。以電商平臺上的米其林PS4為例,22寸的輪胎價格高達3178元,而17寸的輪胎價格為1478元,足足差了1700元。換了大輪轂之后,每次換胎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當然了,輪轂也不是越小越好,太小的輪轂,一是顯得不大氣,有種大個子穿小鞋的感覺,別提多別扭了,另外,小輪轂往往意味著胎寬較窄,導致抓地力下降,操控性能低,行駛安全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轎車方面,小型車的輪轂最好不要超過16寸,緊湊級車的輪轂最好不要超過17寸,中級車的輪轂最好不要超過18寸。SUV車型往上增加一寸,以此類推。是比較適宜的輪轂尺寸,比這還大的輪轂,雖然好看,但是你也要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去承受換胎的成本,以及承受大輪轂帶來的更強的顛簸和噪音。所以,輪轂這東西,適可而止就好,不要盲目追求大。
感謝邀請回答,我是車海v無涯,每天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學習有關汽車方面的知識。
汽車輪轂尺寸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我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同樣的,汽車輪轂尺寸不管是大還是小,都會有好與不好,也就是說,輪轂尺寸當然不是越大越好或者越小越好,只有在大與小之間找到一個相對折中平衡的尺寸,就是相對合適的尺寸才是最好的。
那么我認為,原廠出廠的汽車輪轂尺寸就是最合適的尺寸范圍,因為汽車廠商作為汽車制造商,在造車技術上肯定是要比我們消費者要掌握的多得多,那么具體到輪轂尺寸選擇方面,汽車廠商肯定是有很多的相關技術數(shù)據(jù)來做考量的,那么汽車廠商上選擇的尺寸范圍就是最合適和標準的范圍。比如說某個廠商的車型使用的輪轂尺寸有17寸,18寸和19寸等,那這幾個尺寸范圍就是這個車型輪轂的合適尺寸范圍,如果過大或過小,可能都會影響到汽車的使用性能。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汽車輪轂尺寸過大或過小,都會有什么優(yōu)缺點吧。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關于輪胎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shù),就是輪胎的扁平比,也就是輪胎的厚度和寬度的比值,就是輪胎的扁平比或者說是扁平率。如果輪胎的扁平比越大,那就說明輪胎越厚;如果扁平比越小,那么輪胎就越薄。
這里為什么一定要說這個輪胎的扁平比呢?因為它和輪胎輪轂直徑的尺寸大小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說某一款車型,在車身結構和輪拱的結構一定的情況下,如果輪轂尺寸越大,那么就只能降低輪胎的厚度,也就是降低輪胎扁平比,通俗的說就是輪胎會變薄。反之,如果輪轂尺寸越小,那把輪胎的扁平比就會越大,也就是輪胎就越厚。
如果輪轂尺寸越大,也就說明了輪胎就越薄,也就是厚度越小,這樣就使得輪胎的寬度就越大。那么輪轂尺寸越大的好處是什么呢?
首先,是從審美角度上來說,當然是更好看了,更加大氣美觀,也更顯協(xié)調(diào)與豪華檔次;其次,就是由于輪胎寬度變大,也就是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變大,抓地力會更強,操控性更好,同時行駛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也會更高。
但是,缺點是舒適性差,因為輪胎變薄了,它的緩沖能力會變低,對路面的過濾減震效果也會降低,對乘坐舒適性來說有影響。其次,就是油耗會增加,畢竟輪胎寬度變大了,滾動阻力變大,需要更大的動力,也就導致油耗增加。第三,就是使用成本更高,由于輪胎太薄,更容易出現(xiàn)輪胎鼓包,爆胎或者輪轂破裂等情況,增加換胎成本;同時,這樣的大尺寸輪轂,又是薄胎,制造工藝更復雜,成本也更貴。
那么,反之,如果輪轂尺寸太小,輪胎厚度更厚,雖然舒適度會提升,使用成本也更低。但是操控性會變差,而且,由于輪轂尺寸太小,導致剎車盤和剎車卡鉗也會更小,那么剎車制動能力就會降低,影響安全性。
綜上所述,汽車輪轂尺寸越大或者越小,都會影響汽車的使用性能,并不是輪轂尺寸越大就越好,或者說越小就越好,只有在這兩者之間折中或者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尺寸范圍,根據(jù)自己的車型和要求來選擇合適的尺寸才是最好的。
以上看法,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學習,謝謝大家。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車子輪轂尺寸變大的話對提升車子顏值起到很不錯的效果。
車子輪轂增加一號與輪胎增加一號好,完全是兩個概念。在討論加大輪轂之前,我們不得不說兩個數(shù)據(jù),尺寸R和扁平比,扁平比是輪胎的一個數(shù)據(jù)是指橫斷高度占其橫斷面最大寬度的百分比,簡單說就是輪胎的寬高寬比。尺寸R就是指徑向胎,正常所說的17寸輪胎就是指17英寸。
加大輪胎輪轂,除了能提升汽車的顏值以外,在輪胎的選擇上就必須比較寬薄,也就是扁平率低了,在高速行駛時,車輛的抓地力更強,同時操縱性能也更棒了。
任何事情有優(yōu)點也會有缺點,增加輪轂1.首先大尺寸的輪圈搭配的輪胎胎面寬度更大,也就加大了輪胎與路面的接觸面積,油耗相對性的也會增加 2.乘坐的舒適性相對也會降低,在輪胎外徑不變的情況下,更換輪轂代價就是減震性大幅度弱化,路感傳到車內(nèi)比較明顯。3.相對后期的用車成本也會增加,相同扁平比的鄧祿普216輪胎和218輪胎價格上相差還是比較大的。4.改裝輪轂會影響年審和過戶,這個也是需要報備的。
總之,更換輪轂還是建議考慮清楚后再做決定吧。
CMC車主俱樂部,悅之心、悅之行,交友、自駕、攝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國汽車俱樂部旗下組織!歡迎加入CMC車主俱樂部大家庭!
下面小編詳細的回答一下汽車輪轂尺寸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首先,在討論大輪圈之前,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輪圈不可缺少的兩個數(shù)據(jù):尺寸r和扁平率。首先,漏氣率是輪胎的數(shù)據(jù),它指的是輪胎橫截面高度與其橫截面最大寬度的百分比,簡言之,輪胎的高寬比。
R在英語中是徑向的,指的是作為輪胎結構的子午線輪胎,并且指的是在徑向上垂直和水平穿過輪胎的輪胎內(nèi)層的結構。17是輪輞的直徑,尺寸是英寸,也就是說,輪轂的直徑是17英寸。例如,輪胎側(cè)標有225 / 40R 18,其中225表示輪胎寬度為225 mm,40表示扁平率,扁平率是由輪胎橫截面高度/輪胎寬度獲得的百分比。值越大,輪胎越厚,減震能力越好。R18表示輪轂的直徑,它基本上決定了輪胎的尺寸。
大輪轂的優(yōu)點和缺點
由于輪胎壁長,緩沖能力強,高平順性輪胎相對舒適,但轉(zhuǎn)彎時對路面感覺差,側(cè)向阻力弱。相反,低平比和大內(nèi)徑的輪胎由于其短的輪胎壁和寬的胎面而具有大的地面接觸面積,因此輪胎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在轉(zhuǎn)彎時具有很強的側(cè)向阻力,并且車輛具有很強的機動性。
第一個優(yōu)點是改善美感,買了一輛車后,許多人會對自己的輪輞尺寸感到有點不滿意,會覺得自己變小了,運動能力也減弱了。然后,更換大輪轂的最大優(yōu)勢是強烈的感官刺激。上述兩個版本顯示為Marten 280 TSI雙離合器舒適版和Marten 380 TSI雙離合器旗艦版,輪胎尺寸分別為215 / 60R 16和235 / 45R 18。除了不同的輪轂尺寸,花紋設計和輪胎調(diào)平率也大不相同。
第二個優(yōu)點是提高了處理性能,有了大輪轂,輪胎的選擇肯定會越來越寬,也就是說,癟胎率會越來越低,車輛在高速行駛時會更加穩(wěn)定,抓地力會更強,同時當車輛轉(zhuǎn)過拐角時,側(cè)面的距離也會更小。這種替換會給車輛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和操控性能。
這款車基本上被許多超級跑車采用,如蘭博基尼超級跑車Aventa Dor跑車,它使用前255 / 30R 20和后355 / 25R 21超低平比的輪圈,以提高整車的機動性。
缺點一是影響制動性能,更換相同材料的較大輪轂無疑會增加簧下重量,因此懸架系統(tǒng)對路況的反饋將變得遲鈍,轉(zhuǎn)動慣量將變得更大。然而,無論相應的動力系統(tǒng)和制動系統(tǒng)是否得到改進,都會使車輛更加疲勞,導致車輛制動性能下降。因此,在重新安裝之前,我們必須考慮發(fā)動機功率是否足夠,輸出軸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扭矩,軸的齒輪是否能承受如此大的應力。
缺點二是乘坐舒適性較低,輪胎的外徑是固定值,即輪輞越大,輪胎厚度越薄,這將導致道路噪音隔離不良,車輛內(nèi)部的噪音也會相應增加,影響車輛內(nèi)部的安靜。低平順性的大輪輞具有更好的支撐性能,但較薄的輪胎厚度對路面湍流和細微的破碎振動的過濾作用較小。
缺點3是燃料消耗增加,大輪輞在直徑上具有優(yōu)勢,相應的胎面寬度也更大。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增加了車輪與路面的接觸面積,增加了抓地力,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然而,代價是摩擦會增加,燃料消耗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總結,原始車輪的所有參數(shù)都被制造商很好地匹配,以便在經(jīng)濟性和舒適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性能車或跑車依賴于使用大型輪轂的原因是安裝大型制動盤以提高其制動能力,而使用平輪胎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抓地力和更清晰的路面感覺反饋,因為性能車的舒適度不是第一位的。在選擇大輪圈之前,你必須仔細考慮。
最后:以上就是小編詳細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喜歡小編的記得點贊轉(zhuǎn)發(fā)關注,有什么不懂得可以私信告訴我,我會第一時間給大家回復。
輪轂也就是車輪,相當于汽車的走路的腳,是行駛系統(tǒng)中的核心部件。車輪還要有一個黃金搭檔輪胎,兩者組合在一起才能發(fā)揮正向效果,反之輕者造成能量浪費,甚至影響行車安全。但這二者的規(guī)格種類很多,之間怎樣組合就要根據(jù)車輛的實際情況和用途綜合考慮。
車輪與輪胎作為對手件,相對之間彼此影響,二者組合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保持車輛的離地間隙不能大幅度變化,否則與懸架之間的配合會出問題,直接影響車輛的接近角、通過角、離去角等參數(shù),對于越野車輛而言更為重要。
因此在整個車輪直徑不變的前提下,輪轂尺寸越大輪胎扁平比就越小,反之輪轂越小則扁平比越大,而這個扁平比參數(sh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汽車的油耗、操控、NVH等方面的表現(xiàn)。
以225/ 60/ R17這個規(guī)格舉例來說,225指輪胎與地面接觸區(qū)域位置的總寬度;而輪胎側(cè)面從地面到輪轂的高度俗稱側(cè)壁高度,是225 /60/ R17中的60,但60mm,而是指胎冠寬度的60%,也就是225*60%=125mm;R17指輪胎適用的輪轂尺寸,單位為英寸。
側(cè)壁的厚度決定了車輛一部分減震效果,原理是利用輪胎內(nèi)部空氣的可壓縮性。路面上一些細小的震動能通過輪胎的壓縮而被過濾,大一些的路面起伏也能通過大幅度壓縮輪胎側(cè)壁高度實現(xiàn)車身姿態(tài)相對不變,這些震動感和起伏感的大小直接影響駕駛艙內(nèi)乘員的舒適度。
輪轂直徑大意味著輪胎扁平比越小,外觀上及時輪胎看起來相對較薄,這種組合的優(yōu)點:
1. 車輛外觀更加輕靈,帶有動感。
2. 輪胎硬度增加,有利于操控。
3. 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加使摩擦力變大,加減速效果更好。
4. 駕駛路感更清晰。
5. 由于存氣量小使車輪爆胎概率降低。
6. 對車輛支撐效果更好。
有利必然有弊,這種搭配當然也缺點:
1. 路感清晰意味著對路面的反饋更加直接,各種震動直接傳遞給駕駛者,導致舒適性降低。
2. 摩擦力大導致胎噪聲音比較明顯。
3. 扁平比低的輪胎制造難度高成本增加。
與之相對的另外一個組合,也就是扁平比大,輪胎看起來相對較厚,其優(yōu)缺點正好與上面相反。
車輛設計時已經(jīng)選定了最適合車輛特性的最佳組合,任意變更的話不僅影響各種駕駛體驗,而且?guī)砗芏嗖淮_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