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寶氫燃料電池汽車是點錯了「科技樹」
近十年是新能源汽車從起步到成熟的階段,但僅限于電驅技術;目前滲透率最高的是挪威,電動汽車占比接近八成,起步最早也最為重視與專注的是中國汽車行業(yè),雖然滲透率只是接近15%,然而這是在汽車保有量接近3億臺的前提下實現的成績,可以說是全球標桿了。
那么氫燃料電池汽車如何呢?
不論是最先開啟這種技術研發(fā)的日本、韓國或德國,還是后期將其作為試探研發(fā)方向的國內,這種車型的市占率都可以低到忽略不計;可以說保有量最高的國家或地區(qū)的標準也只是勉強突破五位數,大部分都停留在四位數的階段中而舉步維艱。由此可見氫燃料電池車是沒有前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但可以先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哪些車企熱衷于氫燃料電池車?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目前汽車已經進入電驅加速淘汰內燃機的階段中,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投入三電技術更早有必然的關系,說白了就是“先發(fā)優(yōu)勢”(先發(fā)制人);在燃油車時代的歐美日韓車企正是有了先發(fā)優(yōu)勢,國產汽車用了幾十年才實現趕超,然而形成的品牌認知的扭轉還需要更長時間。所以想要快速反超只能“彎道超車”,這就是前期把電驅技術定位戰(zhàn)略研發(fā)方向的因素之一;其次則是基于常規(guī)能源儲能而必然的能源變革的需求,總而言之電能是要用于替代燃油和天然氣的。
但是在燃油車時代已經確立領先地位的合資車企似乎仍舊沉迷于這種落后的技術,現在看來就像是曾經的清王朝認為“大馬金刀”才是真理一樣愚蠢;所以在國產汽車致力于三電技術研發(fā)的階段中,這些老牌車企表現出的不屑,而且非得和你研究不一樣的技術才能顯得“更先進”,這其中就包括氫燃料電池技術。
重心放在氫能上的車企包括:
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共同點?
其共同點就是這些車企在電動汽車、插電混動、增程電動這三個方面都沒有什么成績,而且這些品牌的車輛里除了戴姆勒的一些高端車輛以外,剩下的在燃油車陣營中也基本沒有什么像樣的。所謂的研發(fā)型企業(yè)很多都是“世紀荒言”,其曾經的熱銷大多是基于達到低端快銷車;說白了就是技術研發(fā)基礎本就不是非常完善,技術研發(fā)方向的確認能力也比較差,戰(zhàn)略眼光不是那么的高明。
其次還有長城汽車、海馬汽車等自主品牌,是不是都在新能源汽車陣營中起步比較晚,市占率也都比較低呢?事實就是這樣。在電驅陣營沒有競爭力的時候,總會對其他技術比較感興趣,不論是作為噱頭還是真正的去研發(fā)。
氫燃料電池技術能逆襲電動汽車嗎?
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有三個問題解決不了。
- 制氫成本
- 造車成本
- 有何意義
制氫的基礎主要是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都是不可再生、存在排放的常規(guī)能源,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正是為了減少常規(guī)能源的消耗,所以這種方式可以淘汰了;剩下的制氫方式無非是電解水制氫,但制氫過程中存在超70%的損耗,氫在氫燃料電池中發(fā)電的損耗還能超過70%,用電制氫、用氫發(fā)電的整個過程的“效率”是負數,如此之大的損耗決定了沒有意義;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制氫方式成本很高,工業(yè)生產用電的成本是多少,相信都是了解的吧。
造成成本的問題在于氫燃料電池成本太高,因為電池中要使用大量的PT,這是種價值與黃金相當的金屬;其次氫燃料電池只是用于發(fā)電、不能直驅電機,車輛還需要動力電池組、電機和電控,也就是在電動汽車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氫燃料電池即可,這樣的車制造出來得多少錢呢?
性能很平庸、續(xù)航很一般的氫燃料電池(增程式)電動汽車,價格也要四五十萬,選擇它圖個什么呢。
制造成本高、用車成本高、并不清潔,這三個因素決定了氫燃料電池汽車沒有市場,而且這種技術只是個增程發(fā)電的技術,而內燃機增程技術在前提多種交通工具中的應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這算什么新鮮技術嗎?
重點是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的密度和成本都在不斷地突破,物美價廉、續(xù)航足夠長的電動汽車越來越多,所有增程技術都會隨之而被淘汰;也就是說氫燃料技術的周期本就很短,即便努力投入研發(fā)、十年后能看到成果,但十年后的電動代步車的續(xù)航都能破千,或者已經實現無線充電道路,增程還有意義嗎?所以將研發(fā)重心放在增程技術上,這著實是點錯了科技樹。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fā)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