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叫馬麗的女演員,大家看到的都是她的喜劇作品和喜劇角色,但是她不僅僅局限于喜劇;她的塑造能力非常強,演技非常厲害;所以在我看來,她是一個寶藏女演員…”
這段發(fā)言是前幾日在FIRST青年電影節(jié)頒獎晚會上,段奕宏說到“非常喜歡馬麗老師的喜劇節(jié)奏”,一旁的宋佳補充到“馬麗老師不只是喜劇演員”時,馬麗的一段高情商“毛遂自薦”。
2022年2月,馬麗主演電影內(nèi)地累計票房突破百億,成為中國影史首位主演電影票房過百億的女演員。但似乎大家在談及馬麗時,總能順勢想到“沈騰”!他倆在觀眾心中就像“喜劇王牌組合”,即使近幾年搭檔的少了,但其喜劇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其實,馬麗能夠有如今的成績和地位,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外,沈騰同樣功不可沒。馬麗從小家境富裕,從中戲畢業(yè)后,她的同學(xué)都在忙著跑劇組找角色,但她卻不慌不忙,每月還有1萬元的生活費。直到后來有一天,她母親的事業(yè)出現(xiàn)危機,被人騙了很大一筆錢后找馬麗借錢,馬麗才開始打拼她那艱苦又心酸的演藝事業(yè)…直到后來遇見何炅、沈騰、開心麻花,她的事業(yè)才逐步走上正軌,有了如今的成就。
2013年,馬麗和沈騰合作了小品《今天的幸福2》,這是馬麗首次登上央視春晚,正是這次春晚的亮相,《超幸福鞋墊》女孩——Mary(馬麗)再度和觀眾混了個臉熟。
2014年,馬麗和沈騰再次合作央視春晚小品《扶不扶》,以批判性色彩、搞笑幽默的方式演繹了時下社會“做好事反被訛”的不良現(xiàn)象。一句“走是能走,但你這是按表走了啊”不僅留下了歷史性金句,其反諷意味更發(fā)人深思。這部作品直接成為當年春晚的“黑馬之作”,而“沈馬組合”也從此深入人心!
2015年,馬麗與沈騰主演的喜劇電影《夏洛特?zé)馈飞嫌?。有了“沈馬組合”天然的吸引力,《夏洛特?zé)馈吩谑子钞斎?,票房便突?000萬,最后以14.41億票房成為當年國慶檔當之無愧的黑馬?!吧蝰R組合”的口碑也就此上升到了新一層臺階。
原以為他們二人會趁東風(fēng)之勢,持續(xù)發(fā)力,為觀眾帶來更多的喜劇作品,也讓自己的事業(yè)更上一層。但現(xiàn)實卻是,此后他倆只合體出演了《羞羞的鐵拳》一部影片!
可即便是這樣,他倆的影響力也還是只增不減,各自的事業(yè)也是如日中天。時隔5年,我們終于等到了“沈馬組合”的再度合體!
對于這次合體出演科幻喜劇《獨行月球》,所有人都抱著極大的期待,除了有“沈馬組合”,關(guān)鍵“含騰量”極高。
《獨行月球》也確實不負眾望,僅上映兩天票房就破4億;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22億。通過票房數(shù)據(jù)來看,它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商業(yè)片;但它的口碑真的立住了嗎?
答案顯然是差強人意的,其豆瓣評分已從最初的7.3分跌至現(xiàn)在的6.8分!
單憑一個數(shù)據(jù)或許不能直接說明什么問題,我們一起來簡單地聊一聊,你再更加直觀地感受一下,或許答案更為真切!
我們先來聊聊“沈馬組合”。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樣,想去看這部電影的很大部分原因,都是沖著“沈馬”去的,但我看了一半電影就覺得,要是沖他倆搭檔戲份去,這票錢是真不值當…
維修工獨孤月(沈騰 飾)和月盾計劃指揮官馬藍星(馬麗 飾)基本全程無合體。獨孤月去月盾計劃面試,結(jié)果被告知只剩一個維修工的名額,他便說“要回家喂貓了”(委婉拒絕);就在離開途中,偶遇了馬藍星,并對其一見鐘情,于是決定任職維修工。所以后續(xù)獨孤月的很多行為邏輯解釋都是依托于馬藍星…
影片中,獨孤月和馬藍星為數(shù)不多的互動也都是跨越星際的,所以想看他倆對手戲的基本無望。甚至可以說整部影片都在靠沈騰一個人扛!
《獨行月球》整部影片故事內(nèi)容相對單薄,大概就是獨孤月錯過了馬藍星的撤離通知,一個人落在了月球…后來又和一直袋鼠(剛子)一起計劃重返地球,結(jié)果在返回途中月盾團隊發(fā)現(xiàn)隕石很可能會再次撞擊到地球,獨孤月得知后消息后,為了拯救地球,決定犧牲自己。
粗略地看,可能會覺得這是一部劇情緊湊、情感飽滿、視覺沖擊力也很強悍的大片;但細究,會發(fā)現(xiàn)影片各部分內(nèi)容都各自為營,割裂感很強。沈馬組合的感情線,完全是獨孤月的屌絲行為和一廂情愿;科幻部分,也有點虛有圖表的意味,只是畫面好看,獨孤月的自救過程變成了一種蜻蜓點水般的奇觀,很多行為在邏輯上也存在bug;而喜劇在科幻的題材裹挾下,也變成了不痛不癢,沒有內(nèi)涵的玩笑話。
全片還不錯的笑點就是開篇第一句臺詞“就不知道去了月球我這個社保還能不能續(xù)上”和黃子韜從一線藝人變成一號線藝人后的禿頭造型…
還是那個全片僅靠沈騰一個人扛的問題。沈騰也確實扛起了大旗,他的表演還是一如既往地穩(wěn),情緒變化、包袱都表達拿捏得很精準,但影片既然請了那么些個流量明星,好歹把別人用起來呀。像黃子韜飾演的一號線藝人,禿頭、方言多好的笑點,結(jié)果就那么一兩場簡短的戲份,還有辣目洋子、徐志勝,也感覺就在里面打了個醬油,完全沒有發(fā)揮出他們自身的喜劇特色。
就連馬麗演的馬藍星感覺也立不住腳,看了幾年獨孤月的直播,就喜歡他了?反正我全程只記住了她在帶領(lǐng)月盾團隊撤離月球時,其實看到了獨孤月,卻因為時間緊迫,來不及等他,為了救多數(shù)人,選擇放棄獨孤月;到了最后,隕石將再次撞擊地球,又為了顧全大局,選擇犧牲獨孤月。確實舍小為大沒有問題,也是馬藍星的職責(zé)所在,但總給人一種刻意拔高高度,升華主題的感覺,這感覺如鯁在喉。
好的點是,《獨行月球》確實為喜劇開拓出了另一重可能性“喜劇+科幻”。但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是喪失了對人的境遇和痛苦的真實關(guān)心,也沒有做到科幻片該傳遞出的人類對于未來和宇宙規(guī)律的探索和思考。分享一句對喜劇解讀很棒的話:“好的喜劇,是有刺痛感的,它要么剝下了你偽善的面孔,要么剝下了這個世界偽善的面具,它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只是以笑的方式”。
“沈馬組合”的口碑究竟還能支撐多少次這種喜劇的票房?他們的下個巔峰又會在哪里?
圖源網(wǎng)絡(lu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