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了一個親子關系的咨詢,家長說得最多的就是:
輔導個孩子太難了,不寫作業(yè)父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
她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這孩子為什么就不愛學習呢?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里一定生出了許些共鳴,當代父母和孩子的沖突,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表現(xiàn)的是淋漓盡致。
其實很多家庭中都存在有跟上面這位媽媽一樣的問題,家長越來越關心孩子,望子成龍心切,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可是,方法卻不太妥當,對期望值過高。
你的陪讀,看似對孩子很好,這會造成孩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難以領悟學習的過程,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他們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后的成功的快樂。
為孩子輔導,陪孩子學畫,孩子的心理、身體上的壓力會大大增加。
經歷過的父母都知道,當孩子不愛學習時,父母無論粗暴地批評,還是苦口婆心地教導,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憤怒或者傷心而真正愛上學習。
而且,如果孩子意識到父母用“為了你好”之類的話,意圖支配自己的學習,還會反抗得更加激烈。
有的孩子甚至患上了厭學癥,閉門在家不肯踏進校園。
吼(哄)娃一時爽,吼(哄)完悔斷腸!
既然使用“硬”方法和“軟”方法都是無用功,那么幫助孩子克服學習的難關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思維。
教育,從來不只是孩子的功課,更考驗父母的修為。
父母要先明白:學習是孩子的事情,橫加干涉只會起反作用。
很多人問我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有什么方法才能讓孩子愛學習。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特別,別人的孩子天生都愛學習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愛學習。
家長說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孩子愛玩游戲,愛玩游戲沒有關系,他生下來就會玩游戲嗎?
他從不會玩到會玩是通過學習、鉆研,很多家長說如果孩子把玩游戲的心放在學習上來就好了,那么研究他為什么對游戲有那么大的熱情。
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有樂趣,得了一千分會說“好”,得了一萬分會說“非常好”,得了兩萬分會說“太棒了”,得了五萬分會出個姑娘拿束鮮花說“我愛你”,總是在強化你進一步玩下去。
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過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說什么了?
“瞧你,寫作業(yè)怎么扭著身子?”
“你看你的字寫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寫直點?”
這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
讓孩子覺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維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當孩子有不會做的作業(yè)題問你時你該怎么辦?
當孩子向你報告成績不太理想時你怎么反應?
如果孩子問你作業(yè)題,總的指導原則是不告訴,千萬不要說“這你都不會”,會影響孩子的積極性。
現(xiàn)如今,許多家長忙著工作,忙著事業(yè),把孩子扔到學校,交給老師,什么都不管……
孩子的好與壞都是老師的問題。
這個觀念顯然是錯誤的。
無論多好的學校,多好的老師,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遠替代不了。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yè)!
媽媽越著急,孩子越懶散。
孩子表面也聽話,但心里就跟你不是一個道兒。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學上管這叫“動機剝奪”。
學習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他的本能,用牛頓的話來說就是撿拾海灘上的貝殼,是在人生的海洋當中去發(fā)現(xiàn)各種瑰寶,這些發(fā)現(xiàn)有利于他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利于他選擇專業(yè)與人生方向,甚至有利于談戀愛,這個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生存的需要。
如果這種發(fā)現(xiàn)瑰寶的欲望是由別人督促、強迫的,并且是為了幫媽媽的忙,那他就失去了好奇心。
沒了好奇心就沒了好學習的心,也沒了好生活的心。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
承認差異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聰明?
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抵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
孩子現(xiàn)在能跳一米,那一米加一兩厘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一米五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長要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
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yōu)勢。
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我記得南懷瑾老師曾說過,21世紀人類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癌癥也不是心臟病,而是精神疾病。
在心理咨詢室里,無數(shù)的來訪者提及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總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與成績沒能得到家長的肯定而潸然淚下。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的努力拼搏,僅僅為了獲得家長的一句肯定。
受傷的孩子,內心脆弱時,更需要家長的及時肯定。
假如孩子總是得不到家長的肯定與鼓勵,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證明自己以外,還可能走向極端,自暴自棄,或破罐子破摔。
孩子會陷入一種虛無中:
這一生,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即便追到了,又有什么意義?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是應該符合自己的內心,還是符合別人的期待?
他會掉進這個夾縫中,左右搖擺,永遠無法自拔,直到失去信仰。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這種“無由來的無意義感”長期糾纏后,抑郁了。
面對受挫的孩子所需要傳遞的信息是:
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績和進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礎上“肯定”,是家長需要傳遞給孩子的態(tài)度。
大多數(shù)的父母在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表現(xiàn)出指責、不耐煩、失望的態(tài)度。
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態(tài)度可能會促進部分孩子發(fā)憤圖強,同時往往也傳達了一種“你是優(yōu)秀的我才愛你”的信號,潛臺詞就是“如果你不夠優(yōu)秀,我就不愛你了”。
要養(yǎng)一個好孩子,父母得自律,得學習,得不停地改變自己。
只有只這樣才能反思、改進,從而解決一些問題。
而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花這份時間的。
他們遇到了問題比孩子還要暴躁,只想著發(fā)一通脾氣,然后躲起來。
幸運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療愈童年。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后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卜、商務合作,請私信。
轉載請注明作者,商業(yè)轉載及紙媒用稿,請私信留言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