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有一樣食物是從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每次一到清明節(jié)便會制作食用,那就是青團。清明節(jié)吃青團是哪個地區(qū)流傳下來的風俗呢?正宗青團的這種方法是什么?和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青團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
清明時節(jié)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
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
那么你知道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吃青團嗎?
青團是上海的風俗習慣,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每到清明前后,菜場、超市都會有“青團”賣,杭州土話叫清明團子。
這個團子跟月餅相同,都是節(jié)氣食物。清明吃團子,可要追溯到幾千年前了。
要說清明,先得從寒食節(jié)說起,當然這個節(jié)日現(xiàn)已失傳。
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jié)相傳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臣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
重耳當上晉文公后,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高興,跟老母親躲在深山。晉文公就想了個餿辦法,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哪曉得介子推寧愿燒死,也不出山。
晉文公很傷心,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ji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不過,據(jù)說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jié)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
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后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相融,雖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這些習俗卻固定下來了。
清明團子是傳統(tǒng)食品之一。據(jù)《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
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明團子,乃此義也。
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青團做法
摘到新鮮艾葉洗凈,鍋里煮開水放入艾葉,加3~5g小蘇打或食用堿(防止氧化青團蒸出來變色),大概15秒撈出。
在這里我想說一下,如果喜歡艾葉味道的寶寶們可以早一點撈出來,不喜歡的可以焯久一點,味道沒那么重哈~
撈出之后過涼水,變軟后放入料理機打成泥
盆中倒入粘米粉糯米粉小麥淀粉混合均勻,加入一勺豬油(可用其他油代替)倒入艾葉泥,揉久一點,好吃的面食都是要揉搓好,顏值才高口感才好。
揉成偏硬的面團,分成分量大小一致的團團,想做大一點的就分大點,喜歡小一點的就分小點,沒有硬性要求,成品出來的話就是60g左右~不大不小剛好
揉好的面團捏成碗狀,放入餡料,用虎口慢慢收緊,滾圓,墊上油紙或者粽葉就可以上鍋蒸啦!
冷水上鍋,水開上汽之后大火蒸10分鐘即出鍋,出鍋后放至微熱刷上一層熟油就可以啦~
涂油之后可以裹上一層保鮮膜打包送人,也可以直接吃,滿滿的艾葉香味,一口咬下去,是甜甜的豆沙。
是口感豐富又好吃的咸蛋黃肉松,是會流心的甜蜜爆表花生芝麻,一口一個幸?!?/p>
艾葉對女生特別好,可以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客家人還喜歡用艾葉煎蛋煮釀酒,特別滋補!
小小艾葉,既是隨處可見的野草,也是客家人心頭的寶藏。
顆顆青團,既是春天的味道,也是讓人成就感幸福感爆棚的簡單甜品~